读书人

一份恳切的互联网找工作总结和感想(附

发布时间: 2013-09-15 19:58:13 作者: rapoo

一份诚恳的互联网找工作总结和感想(附:怎样花两年时间去面试一个人)

作者:寒小阳
时间:2013年9月。
出处:http://blog.csdn.net/han_xiaoyang/article/details/11683589。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找工作季来了,互联网大潮也将至。近来陆续有不少师弟师妹校友求分享各种资料和经验,想来手头上确实还有一些资源,也包括当初博主的师兄师姐们以及某些无私的大牛们分享的资料,笔经面经以及感想。于是翻出来看看,倒是也勾起了不少博主当初找工作时候的记忆和感想,于是一并整理整理,发上来吧。前面已经有找工作笔试面试那些事儿(15)---互联网公司面试的零零种种和多家经验、找工作笔试面试那些事儿(14)---轻松一下,谈谈面试注意的点和谈谈找工作过程中的那些环节、注意点和经验三篇文章了,这里再上一篇长文吧。其实博主打心底里也不大赞赏这类快餐似的知识补充突击准备,也觉得技术这个东西应该踏踏实实,一步步积累,积累的量到了,技术到位了,自然就找到好工作了;但是也理解第一份工作的意义,大家都想要一个好的平台,好的起点,可观一些的收入(博主当年找工作的时候也是这么一种心理)。这里暂且先不议好坏,该分享的还是分享上来吧,大牛们一笑而过就好,其他的同学们若看过文章后感觉能对自己有那么一些些的帮助,那也挺好的。

某师兄留下过一篇比较诚恳的找工作感想,博主回忆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想来很多东西也比较类似。于是在其基础上,增删修改了一部分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发上来了。

找工作前: 1)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室的任务也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项目(现在有很多非常不错的开源项目,能参与进去对自己的提高也会很大)也好,多多主动折腾。

来自别人的知识很容易遗忘,来自自己的知识是最扎实的。 没事上各大高校的OJ刷一下acm题对现场写代码很有帮助。这个听起来很泛,但是感觉性价比还是很高的。也可以读读“如何用两年时间面试一个人”这篇文章和一些相关的延伸(博主在本文后面附上了),看面试官都想要怎样的人。

2)确定自己的方向。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多元的,有人算法厉害,有人懂设计模式工程能力超NB,有人做页面效果很炫丽……不妨问问自己,最擅长的是哪个,最喜欢做的是哪个。假如能够找到两个方面,你能在周围的人里面都做到前10%,那找到一个同时需要这两方面能力的工作,你的竞争力就是10%*10% = top 1%了(先抛开这两个东西是不是独立的吧呵呵)。可以把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组合到一起的工作,对于我来说就是dream work。

3) 写简历。

简历上的东西多而杂是一把双刃剑。刘未鹏(如何用两年时间面试一个人作者)也说,简历上写兴趣广泛的他都不想要,这不是优点。有些人为了凸显各个方面都有尝试,写了很多方向的内容。这导致了要预期面试官问一些扩展的问题,因此准备简历的时候也要花更大的精力进行整理,补上自己的盲点以防万一被问到。虽然如此,大多厉害点的面试官都能探到我的底,也建议我在某个方向做深做细。扯远了,但这样也有好处,有些地方就喜欢要这样的人,觉得这样的人有潜力,有主动性。所以大家还是分职位去准备简历吧。

4) 投简历。

确定方向以后,就去投。但不要一直海投(在另外一篇文章谈谈找工作过程中的那些环节、注意点和经验也提到了),面试跑来跑去挤公交车地铁的感觉让人真的想投海,还不如省下点时间好好看书或者和同学讨论讨论问题。

当然,也不能全投特别好的公司,不然前前期积累不够或者一时没有状态,很容易就挂掉。初期可以先投一些公司练练手,预先感受一下面试的感觉,调整出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不过要额外考虑的是,互联网每年的形势都不一样,去年如此今年不一定就这样。例如某年搜狗和美团突然给力了(指的待遇哈),很多人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要投,叹息不已;而曾一度吵得热得不行的人民搜索,却又弱了。

5) 可以到各个渠道去找工作信息,不要只是局限于招聘网站。

例如现在好些技术牛人都会在微博上发招聘信息,感觉自己有希望的话,主动投一下。在牛人身边学习还是会快很多,无论是工作方式、习惯、视野等等,都不是一个普通团队可以企及的。另外,提供一个渠道让别人找到你。平时多干点事情,求职时通过各种媒介主动宣传一下自己。有些论坛也是非常不错的,帝都的话,IT互联网这块,水木和byr论坛还是很不错的。

找工作时面试前: 1) 看书补充基础知识。

程序员面试宝典什么的过一遍总是好的。如果是C/C++的话,这里再脸皮厚着推荐一下我之前写过的找工作笔试面试那些事儿系列,或者你可以直接看林博士的《高质量C++/C编程指南》。

2)算法多积累和思考。

好吧,虽然博主不喜欢,但是这里又要提到那几本快餐式填补算法的书了。是的,《编程之美》《剑指offer》《代码之美》《编程珠玑》还是要好好过一遍的,尤其前两本,要仔细把代码都写一遍。说起来好玩的是,博主和同学当年面试时,发现不会的题有70%以上都在前两本书上有原题或者母题……有一次面试某公司的时候,吃惊地发现,某道当时想破头也没想出来的题,确实在某美上有原题,而自恃完整看过一遍的我居然完全没有印象了。。。

3 )找些好战友。

真的,找工作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事实上,团队努力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更好的结果。共享消息,交流面经等等废话我就不说了。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两个人的盲点互补一下,效果会比一个人默默看书好;讨论问题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假如你们一起参加笔试了,他过了,你没过,你霸面也起码能知道点消息。再阴暗点说,笔试也可以相互关照一下吧(好吧,这个求轻喷)。

4 )不要轻易松懈。

用某师兄的话说,前中期他找工作都比较顺利,也感觉各家的面试大概都那样了,所以给自己的压力就减轻了,偶尔还打打游戏什么的。导致后期的面试无论是想算法还是写代码的状态,都不怎么好了。事实上很多好的offer都在后头,想起来还是很可惜,大家不要重蹈覆辙。觉得自己要懈怠下来的时候,要好好想想第一份工作的意义——按自己的能力,可以如此奢侈地不那么努力吗?

笔试时: 没什么好说的了,基本的门槛,不是要求太高的话,通常都能过。不会的也不要放弃,用意志坚持住,越用心做,机会就越大一分。师兄自己就说当时完美的图形学部分一点不会,但是坚持自己推理,硬是答了半份……

程序题时间充裕的话,最好先打个草稿吧。这样卷面能整洁一些,不然鬼画符一样,即使程序是对的,改卷的工程师也不乐意给满分。

面试时: 1)要自信!!

气场足是成功的开始。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在自己这关上就弱掉了,还指望别人欣赏你, 很难是吧。

2)遇到挫折时心态要放好。

笔试和面试随机性都挺大的。笔试可以通过团队作战减少不稳定的因素,面试就不一样了,面试官不一样的情况下,很可能两个求职者的命运也截然不同,不管两个人的水平和最后的结果是否相对匹配。当然实力压倒一切,但人总会有一些盲点,我想强调的是,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试比较重要。

3)面完好好做总结。

这点太太重要了。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同学的习惯很好,每去一次面试回来都会写一个总结,过了会写长一些,反之会短一些,但是一定要总结,特别是不会的题目,第一时间搞清楚记下来。

根据生日攻击的理论,假如总的面试题目有365道,那随机抽23道,就有50%的概率出现重复。不想被再次恶心到的话,就搞明白好了。能面试的算法题目大概来来去去也就这么几道。

4)代码写好后要有review的习惯。

释放内存,边界条件,循环退出条件等等。最次也要拿一个case出来,把程序走一遍,走通了再让面试官看。只要活好,没人会嫌你做得慢。

5)鼓起勇气霸笔霸面。

霸笔情况太多了,博主和同学当时都经常收不到通知,反正觉得公司靠谱的就去霸。除了微软这种明文禁止的没去,100%成功率。霸面就比较讲技巧和RP——一是要表示出诚意和和蔼的态度,二是要把自己的亮点展示出来,剩下的就是看RP了。

6)随身携带中英文简历。

有时HR可能会忘了让你带简历,你真不带的话,万一……,在面试官那里,印象会比较吃亏。

7)充分准备好英文相关内容,最好能找个有共同需求的同学一起联系。

博主自恃英语口语还算OK,但第一次自我介绍的时候真的是挫得一塌糊涂,准备过后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全英文面试基本就不能临急抱佛脚了,但最差也要mark几个关键技术的关键字,什么polymorphism啊,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啊,千万要会。

选择: 1)选行业,选公司真的没有一概的定论。

各取所需,有人就爱技术昼夜编程,有人喜欢安稳的节奏,有人有伟大的事业追求……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一说。师兄提到,他寻找的准则有三个,可以参考一下:

a 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假如不认同自己的工作,每天去工作就是完成任务了。那会是很不爽的。当然每份工作都会有脏活累活,看看比例是不是能够接受吧。当然也有人很厉害,总可以从自己无聊的工作中找到有意思的部分,我真希望我能培养出这种能力。

b 周围有比我厉害的人。

有了好同事,才能快速进步。再刨深一些就是要跟对老大,我定义好老大有三个条件:1、有眼光和阅历。2、对你欣赏,肯花时间给你建议,给你机会。3、不轻易跳槽。跟了好老大,行业平台等其实于我看都是浮云。

c work life balance.

这个倒是看自己的情况了,我除了编程以外运动音乐什么的都很爱好,所以目前还是选择了留一点时间,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识新的朋友,参加些有趣的活动等等。毕竟我们找好的工作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不要忘了找工作的初衷。当然有人会反驳,安逸的环境成长慢啊,这样的工作没有意义,或者这些事情是要分阶段考虑的等等。但还是要考虑身体和家人。当前的想法是这些,也有可能是我还没遇到让我奋不顾身的事业吧,仅供参考。

d 户口神马的,恩,在帝都的话,还是得考虑一下的

2)公司信息获取。

这时就是八仙过海了,上论坛问,找在公司里工作的师兄师姐问,或者加招聘群等等都可以。这个时候人脉的作用也体现出来了,平时多给师兄师姐打打下手什么的吧,吃亏就是占便宜。

3)纠结的时候,问问自己的第一直觉。

例如有人问搜狗和百度,我觉得差不多的话就follow自己的第一感觉吧。纠结主要是因为两种原因:1 信息量太少,无法决策; 2 两者之间真的没有什么差别。 把握足够主干信息以后,一些细微的差别,可能就不用太较真了。


附:怎样花两年时间去面试一个人 by 刘未鹏

Joel Spolsky曾经感叹:招聘难,难于上青天(此处笔者稍加演绎:))。他有两个辛辣但不乏洞察力的断言:真正的牛人也许一辈子就投大概4次简历,这些家伙一毕业就被好公司抢走了,并且他们的雇主会给他们不赖的待遇,所以他们也不想挪窝。(刚刚去世的Dennis Ritchie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人才”市场上能找到的大多都不是什么人才。招到这帮人轻则费钱重则把你公司搞挂。

(当我把这篇文章给邹欣老师review的时候,他说了另外两点:1. 最好的人也许不投简历,就决定去哪里了。所以要在他们做决定前找到他们。2. 比较差的会投很多次简历,找不到工作的时间越多,投的简历越多,给整个pool 带来很多噪音,top10%的简历也许根本不算全部人的top10%。)

诚然,也许没有哪个行业像IT行业这样,无形资产占据公司的绝大多数资产。拒坊间传言比尔盖茨就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个人我可以再造一个微软。这话没搜到原版出处,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IT公司当中智力资产所占的比例之重。

所以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招聘也许是一个公司决策当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Joel Spolsky把他在这方面的观察,体会和洞见集结成了一本小册子《Smart and Gets Things Done》,开篇就挑战“产品是公司成败的关键”这个传统观念,他认为创造最适合工程师生活的环境,留下最优秀的人才才是最先最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好的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国内iapp4me.com创始人郝培强正是这个理念,所以他在微博上说:

我们是小公司,工资开的不高,也不招太多的人,但是电脑都是iMac27,iMac21,Macbook pro15,基本上比很多大公司都好多了。软件没盗版,刚才photoshop的正版我也收了。中午管饭,公司备伞。哈哈。节日假正常放,从不加班,早晨11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我是有资格说某些大公司的员工苦逼的。

事实上,米国找个人尚且难成这样,搞得Joel还费心费力写本书语重心长地劝企业们要善待好工程师,国内找个人更是难上加难,国内高质量问答社区知乎创始人周源就曾经在知乎上分享他呕心沥血的招人历程,看完真是让人慨叹这年头找个靠谱的人多不容易(这条知乎问答还有很多精彩的跟帖):

其实从 08 年到现在,我一直想这事能不能有点窍门,或者是实用的方法,结论是几乎没有。我用过的大家都用的方法:

正是这样的不容易,才有不少公司走内部培养的办法,这里的逻辑是:一上来就招到靠谱的人太难了,但找一块靠谱的璞玉然后雕琢雕琢相对就简单很多。这倒是个办法,但这样做的人难免就陷入了纠结:培养好了,人跑了怎么办。这也不能怪招聘的公司,的确是人之常情。其实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培养的时候进行适当引导,让员工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这样不但人得到更多成长,公司也不会觉得投入太多患得患失。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但是,这仍然还是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就是招聘真的很困难。应聘者固然觉得自己是在“海投”,大海捞针一般。而招聘者何尝不也是这种大海捞针的感觉。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都想和对方好上,但是偏偏就聊不到一块去。

招聘真的很困难。以至于招聘者每年需要绞尽脑汁出新笔试题,以免往年的笔试题早就被人背熟了。出题很费脑子,要出的不太简单也不太难,能够滤掉绝大多数滥竽充数的但又要保证不因题目不公平而滤掉真正有能力的,要考虑审题人的时间成本就只能大多数用选择题,而选择题又是可以猜答案的(极少有人会在选了答案之后还敢在空白的地方写为什么选某答案的原因的)。更悲催的是,有些题目出的连公司的员工们自己都会做错(真的是员工们做错了吗?还是题目本身就出错了?)

笔试完了之后如果还没有被鄙视就要进入面试环节,姑且不说笔试题的种种弊端,就说面试环节,短短几个小时的面试(大多数公司也许连几个小时的面试时间都没有),既需要全面考察基本知识,又要考察编程素养,还要考察(也许最重要的)性格心态。再然后还有一项根本没法考察但却占据程序员相当一部分工作时间的:debug能力。面试官不但得找准问题,不因对方一题答对而妄下结论,也不因一题打错而就扼杀机会,还要以管窥豹,从一朵花看到整个世界,从面试人的举止言谈,分析问题的方式,甚至写程序的笔迹来观察这个人的性格,做事的方式和心态,简直是要面试官具备心理分析师的水准才行。

这厢要招人的雇主苦不堪言,那边找工作的人也是一团乱麻。绝大多数应届生直到毕业也不清楚他们想要去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应聘季节拥有自己的选择权。中国虽然本科教育环境差,但是同样有很多的人在本科希望整点东西出来,他们有一腔的激情和抱负,有强大的动力,但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满足雇主的要求,求告无门,整年整年苦闷的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我就收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来信,他们往往很想学点东西,但又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到底该学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导致不确定,不确定导致决策瘫痪,干脆嘛也不动,荒废时间)。

什么叫熟练?什么又叫精通?那么扎实呢?两年的YY经验又意味着什么?能这么简单的量化吗?同样是两年的“实践”有的人能真的学到点东西,有的人也许近似一无所得。那么实习呢?很多人都一定要在简历上弄个实习经验,这个又能说明多少问题呢?大作业呢?得奖呢?有一次我面试一位同学,据简历说编译原理课的大作业得了一等奖,可我一问什么是递归下降,就傻眼了。

这个现实的结果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应届简历而言,也许最具信息量的部分不是“精通XXX,熟悉YYY,掌握ZZZ”,不是“在UUU实习过”,也不是这个项目那个作业,反倒是越来越被认为不重要的一项:毕业学校毕业学校本不应该是最具信息量的,它之所以最具信息量只是源于一个悲剧的事实:简历上其他条目实在信息量太少了。所以靠谱的面试者往往学会了无视简历上华而不实的内容,只相信面试的时候亲眼所见,扫两眼简历也就罢了,最后还得自己捋起袖子慢慢面。而应聘者也许也知道招聘的也不会细细纠简历上的条目,所以什么词也都敢往上捅,反正先过了HR筛简历这关再说。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应聘者的这种策略是正确的,没有代价(因为目前似乎没有公司会去给已经申请过的人做一个诚信数据库),但至少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应聘成了博彩。而博彩式的应聘给招聘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筛选压力。简历成了摆设。

那么招聘这个关系里面的第三者——学校——所处的位置呢?学校更关心的是毕业率和就业率,这似乎是件好事,有这个为目标,那么老师们似乎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学生多学点东西。可惜就业的质量似乎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此其一。其二老师本身大多数没有丰富的业界经验,根本不知道企业整整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可能花了精力,但却培养不出雇主真正需要的人。另一方面,老师所起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是一个负面的作用,例如布置大作业表面上看上去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姑且不说抄袭,假设每个人都做了,那么大作业本身能够衡量多少东西呢?能否衡量代码质量,能否衡量团队协作能力?能否衡量交流能力?考虑到大作业用到的东西往往都是书里面现成的,大作业甚至不能衡量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简直算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了

所以,简而言之,如果把人才培养/招聘这件事情本身类比做一个项目,那么这整个项目迄今为止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呢:

读书人网 >互联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