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放吾千山万水身

发布时间: 2012-02-09 03:00:24 作者: kind887

放吾千山万水身亲爱的你还记得来时的那条路么。潮湿而又黑暗的,一片水泽。最初的最初,你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人类的爱与衍育。凭借这样有利的身份,你在名为子宫的器官里安家落户。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开始生长,有了骨骼,有了毛发,有了牙齿……从一个月到两个月到三个月……你以一种自身无比满足的姿势蜷曲着,被温暖的包裹在甜美的羊水里度过了十个月的暗无天日。没有疑虑与惶恐,你不懂,或者说他们在你的眼里还不具备相应的感觉。可是你不希望很快离开,自第一次啼哭第一次睁眼,你便明白:那是在漫长的日子里处在某一个地点所自然形成的依赖与心安。等长到更大些,你以同样的方式去定义长期生活的称之为家乡的地方。在你看来,家乡是母体子宫的回归与延续,可以被称作是万丈青阳的温软的存在。前些日子夤夜读词,读到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之时你便不觉怅惘。阔阔水云,悠悠乡音。家是游子一辈子都搁置不下的相思。于你,又何尝不是。对家乡的一切你始终有着难以名状的依恋,清阒的街道、干净的阴翳、沉睡的山峦、热闹的人群、叫嚣的蝉、池塘边玩耍嬉戏的幼童……无论其安静与否,喧闹与否,一切的一切都充盈着丰沛的情意。这使你很容易记起了薇的言语:温暖我们的向来是最世俗的烟火,最朴素的人情往来,最赤裸的心和最不修边幅的爱。所有的依恋从来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从骨隙里衍生并茁壮的本性,无关星座,无关命理。潜意识里如此清晰地陈述,确切真挚。让你笃信,这是对生命忠贞不二的守信与坚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行与安定并无矛盾。十七岁的你,在对家乡无比眷恋的同时,也决绝地想:总有一天要不顾一切的逃离,不是逃,就是离。你认为所谓的逃离不过一场远行。遇见了谁,看见了什么,错过了哪些,再分别不见。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一次次地适应再一次次地离开。认为这是把曾经的自己完全抛弃的做法,朝从未见过的风景,从未出现的人群出发。可你却坚持,唯有漫长的漂泊才会更加领会内心的声音,从而获得较为真实的认知——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远比从生到死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得来的感觉要深刻得多,且不易背叛。从而你相信,你用年华酿制成的酒永远比他人要甘醇,可以让自己满足而非怨恨。因为你从来都这般清楚地了解:无论离开多远,离开多久,总有一个地方值得停歇,那便是家乡,足够温情,足够令人动容。它会以特有的包容来接纳所有的疲惫与劳累,羞耻与秘密,给予永恒的安定与归属,然后再放你远去,而它知晓不管你的身是流浪至何地。心总归被囿困于此,并心甘情愿。也正是这份了解,深了酒味,甜了人心。即使时间会更换去它整个模样,那种天性足以让你相信,家乡是一生的归宿,频繁的迁徙只是为了年老时永久的定居。张晓风说:“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旅行中的哪个部分,我会说,我喜欢回程时飞机轮胎安然在跑道上着陆的那一刹,那么笃定的感觉。终于,回到自家土地上来了,这地球上的象限中我最最钟爱最最依恋的坐标点。”从所有的人类中剥离因身份、地位、年龄、高矮……而造成的差异,剩下的,便是一种和谐,一种理解,一种相通,那种一谈及家乡,脸上就露出的温柔得一塌糊涂的表情。你这样定义。若唐诗人的“放尔千山万水身”是一种放生,那么你所谓的:“放吾千山万水身”更是品尽世事百态的彻悟,是一种回归,以回归母体的方式,回归家乡。你这样定义。

读书人网 >读(观)后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