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这本书,心里很激动,有非常多的人为国贡献,比如说方志敏忍着被国民党使用严刑拷打,吴大观省吃俭用46年,把剩下的钱捐赠给国家……
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个人。奥斯特洛夫斯基只年了三年书,13岁即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在战斗中多处受伤,严重的伤痛使他不得不离开部队。在艰苦的地方建设中,他患上了伤寒和风湿病,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说:“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他决定学习创作,以找到“进入生活的入场卷”。
经过一段艰苦的劳动之后,他终于写成了一部关于科托夫骑兵旅及英雄们征战事迹的中篇小说。不幸的是,这部小说在他的战友们读过后寄回给他的途中丢失了,于是,多日的辛劳和心血,顷刻间化为了泡影。
但这没有挫败他的意志,他又开始动笔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摸索着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着,等到妻子下班回到家,他已写了好几页,于是他让妻子把他写的重抄一遍。由于他每天只能躺着、摸着写,有时写得一行重复一行,要辨认出他的写的东西十分困难,因而誊写速度非常慢。为了加快速度,他将硬纸板割成带有一条条漏孔格子的夹子,写的时候,将稿纸放进夹子里,就能顺着格子写出整齐、清晰和字句来了。这样写作一段时间后,奥斯特洛夫斯基虚弱得连手也不能握笔写字了,他只好每天等妻子下班后,由他口述,妻子笔录。这样,经过多年努力,他的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面世了。这部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影响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