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端午瞿叶南,本文作者为瞿叶南六(1)班,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全文共计13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每每想到这首诗我便想到了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
端午节已经悄悄来临了,我们应当了解端午的习俗,这样才能度过一个欢乐祥和丰富的端午佳节。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其实一向来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些人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比如说:“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端午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饮食习俗,那就是吃粽子。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吃粽子成为全国性风。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端午节的时候有些人不仅会吃粽子,还会饮雄黄酒,这也是端午节的一大饮食习俗。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古诗有说:“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所以必须慎用。
端午节它悄悄地来了,也悄悄地去了。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net/zuowen/ 更多端午节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net/zuowen/duanwu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