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朝向信仰之路
——在“相会在书乡”主题沙龙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亲爱的书友们,大家上午好!
受实验二中薛校长之邀,今天来参加这个读书人的盛会,深感荣幸、欣喜!
知道“四棵柳”是在两年前,当时校讯通博客大管家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给第163期博腕写点评,并且介绍说这位博主是一位酷爱读书的校长,在他的身后有一个酷爱读书的团队,看看他的博客,你一定会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我于是连夜看完了这位芳名“绝代芳华”的博腕儿的全部博文,当时的心情只能用看见了“涨潮的大海”来形容。我唯一不解的是一位“绝代芳华”的女子怎能有如此吞吐日月的胸襟?过后才知道原来咱们的志芳校长乃是“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他的芳华乃是精神世界之芳华!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给薛校长的点评是这样写的: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四棵柳”读书沙龙不简单!这里聚集了一群人,他们是教师,又是攀登者;是博客,又是寻梦人。由薛志芳校长引领,这个团队视教育如生活,把校园当乐园,满怀豪情地航行在“涨潮的海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是一轮朝阳,照亮了焦作,照亮了修武,照亮了第二实验中学,“天天成长课”“自主达标课”“聆听窗外声音”系列讲座不正是“四棵柳”人成长的足印吗?薛志芳校长谦卑的心态、强劲的学习力和勤于笔耕、勇于实践的精神令我们无比钦佩,第二实验中学教师舍小家、顾大家,包班奉献,激情与智慧齐飞,行动共誓言一色,更是令我们感动不已。有这么好的校长,这么好的老师,向着明亮那方一起努力,何愁“核心技术”不到手,教育事业不振兴!“眼里有阳光,我们看到的就都是灿烂;胸中有真情,我们留下的就都是感动!”祝福“四棵柳”人伴着书香成长,读出教育人生新境界!
我之所以要重读这段往昔的点评,是因为做这个点评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受到了“四棵柳”人的理想主义情怀。说真的,我是多么希望在教育的广阔天空下,更多一些像“四棵柳”这样的寻梦人啊!
“诗家新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四棵柳”在我的眼里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精诚合作、志在超越的精神。四棵柳人比五柳先生更知道现实维艰,但依然固守着精神的家园,擎起教育的诗意之灯!
言归正题,今天我想和朋友们交流的题目是“阅读:朝向信仰之路”。
一、阅读与沉思。
我不断地阅读只是为了让沉思成为一种习惯。
我认为沉思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胜利。
沉思让我从阅读中返回,从而解放了阅读。
阅读是一面镜子,照透我的灵魂;阅读又是一把锤子,砸碎我的恐惧。阅读所唤起的乃是我内心的大欢喜。
阅读与沉思构成无与伦比的美感,这种美感也许被人忽视,而我要说它是不朽的。
年少多好浪漫,视阅读为娱乐,为心灵漫游,每读一书即将自己投入情节之中,在书香的氤氲中熏染出青春的色彩,以阅读之光反射生活,形成自我的眼光和倾向。我至今难忘少年时读的《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青春期读的《西风流云枯叶》、《大林莽》、《雪落黄河静无声》等,人在成长历程中的阅读看似随意,却会成为潜意识沉入记忆的深处,甚至和现实阅历交相错杂,难分虚实。慢慢地接近成年,浩渺的遐思渐变成宁静的沉思,阅读也自然地由浪漫、理想转入精确与实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时候的思想开始追求凝练厚重、深刻隽永的美感。翻开一部书,字词入眼,情味入心,于其会心处停驻良久,像是印证了宝黛的木石前盟。也许只是一行,浅浅的生活絮语,莫名地就触发了多年来的情弦、思弦,略一思之,又不禁莞尔——这是经历过的,往事如烟,自己一路风尘而来。
沉思是通往智慧的途径。年轻时不懂得这一点,总想急不可耐地在书海里寻到包打天下的武林秘籍,不论九阴真经还是乾坤大挪移,拿来就用,总想把所有问题一次性解决。渐渐地才懂得,内心无术,访遍名山也是枉然。看到一个好的教法就立刻效仿,得见一位高人就全单照收,这样做只是邯郸学步,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说的绝对点,其实不读书也可顺从天性,感悟天理;如果真要读书,就一定开动自己的脑筋,不被书所缚。王小波曾说,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哀莫过于钻进自设的圈套。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这个比喻很美好,苇草柔弱,但会思想就能重构世界。阅读的意义“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而在于得到新的眼睛。”(普鲁斯特语)寻找景观者,固有游历之美,却终究只是一个景观的录像机,得到新的眼睛者则切入了创造的主题,将一切自然之景赋予人之意义。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先验综合,即世界是我们眼里的世界。
沉思并非抛弃浪漫,不过此浪漫已化作了浪“慢”,像是一组永恒的慢镜头,“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里尔克语)一种炉火纯青的浪漫比之年轻的浪漫更有深邃的魅力。
《教师阅读地图》一书中提到浪漫阅读与精确阅读的概念,这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能不能既读得舒服,又读得深刻?我想答案就在“刻意”消失之处。一本书读得入心,就会忍不住反复观之,比如重读《金蔷薇》就会禁不住追问夏米为什么不把金屑打制的蔷薇送给苏珊娜?进一步联想到《繁星》里那个年轻的牧羊人为什么只愿美丽的斯苔法娜特依靠在他的肩头,而没有任何其他表示?那不肯打破的静谧中流动着一种法国式的浪漫。这种浪漫在英国作品《傲慢与偏见》里,就变成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冰释前嫌的真爱,以及中国现代作品《边城》里翠翠和傩送阴差阳错的遗恨。读书到一定的量,视野就开始呈现出地平线的特点,看似切近,实则遥远。浪漫与精确的结合正是那条若有若无的地平线。
二、阅读与信仰。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因为人还不够崇高。
阅读与信仰没有直接的联系,信仰深藏在一切之中,没有信仰的东西不值得一读。
真正的阅读是从纯净的喜爱开始的。
读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进入了你的内心。
近几年来,我本人的阅读借助于“越读者俱乐部”有了很大的提升,感触最深的就是交流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我。我们通过共读《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诗经》、《心经》、《柏拉图对话集》、《爱的艺术》等经典书籍,彼此交流思想,畅谈心得,每个人都把从自己视角里看到的世界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眼光的不同造成了世界的异相。我们还不断地走出去,最近连续在郑州城市之光书店、郑州四十四中、六十三中、纬三路小学等地举行阅读交流会,感觉视野愈加开阔。我本人非常喜欢城市之光书店,那里环境宜人,文化书籍丰富,书店老板博览群书,品位高雅。那里没有一般书店的商业气息,没有急功近利的所谓“成功学”,没有专以猎奇夺人眼球的垃圾书,有的只是一座静谧的思想文化的宝山。我一有空就会去那里,渐渐地“把不停地翻动书页变成一种对生命的迷恋”(张文质语)。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好的书店,我虽无法到达却心向往之,比如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它的主人毕奇小姐于为乔伊斯出版了英美两国列为禁书的巨著《尤利西斯》,二战期间,她因拒绝卖给德国纳粹军官珍藏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而受到威胁,不得不将书店关门。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金斯堡等都是书店的常客。后期的莎士比亚书店还成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店主乔治惠特曼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传奇般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一书中有一幅感人的经典画面,画的是二战期间,德军空袭后的伦敦街头有一座被炸毁的书店,店面已经残破成为废墟,建筑物上硝烟未尽,可有伦敦的市民正在津津有味地站立着看书,我想对这样的读者来说,生命中已经没有什么比读书更重要了。
关于阅读的感人故事有很多,但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我们大家都知道目前教师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多,很多教师一辈子不读书,结果照样教课,甚至还会被评选为优秀教师,但我总觉得这样的教育生涯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它没有期待感,没有成长性,虽然很忙,却有点像爱因斯坦所说的是一种“猪栏的理想”。人,显然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活着,也不是为了例行公事而活着,人活着,需要有一种不断向上的主动的追求,需要超越,需要心灵的升华。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灵魂、有信仰的人。雨果的《九三年》里有这样的话:“你使我的灵魂沉沦,这可是严重的事。”死不足惧,灵魂沉沦才可怕。在任何时代,信仰缺失都是罪恶的渊薮。
以前我总认为信仰离自己很遥远,好像只是属于那些伟大人物的,最近我才开始感觉到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信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如此。热爱阅读,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修养,在不断反思中砥砺前行,我们本可以不必太卑微,至少在精神上应该成为一个富有者。
三、阅读与生命力的绽放。
生命的本质是主动性。
爱,源自于生命力过剩。
一个从未绽放过的人,没有资格谈人生。
从阅读里得到的所有东西,无非是爱与意志。
阅读也需要一种勇气,这种勇气的获得来自对生命的深刻体察。
我很愿意谈生命力这个话题,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里有这样的句子:“‘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因为它彻底颠覆了庸俗的利益观,既不从个人得失,也不从所谓精神的高贵与卑微来考虑问题,而是将其解读为生命力的强弱。对此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曾经的我,因为不能承受繁重的劳动也不愿进行智慧、理性的思考,而做了前进道路上的逃兵,那时简单地以为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可以换来内心的清净,后来才发现得到的并不是清净,而是整个精神世界的坍缩。所以读《爱的艺术》和《苦闷的象征》这些书就对我的触动很大。
经历了阅读与反思,在博文《让课堂成为生命怒放的现场》中,我写道:“这学期开学以后,自己感觉有点不太像从前的我了,喜欢刺激,愿意倾情投入,犹如一个发光体,不知疲倦地散射光芒……总想着如同尖刀一般把那些腐朽的、昏暗的、堕落的、颓丧的情绪一刀了断。与此同时,在这冲决一切的情感洪流中,又另有一个声音说:‘简单吧,再简单些,我只要一个理念、一个原则,才不要被感性牵着鼻子走。’”
在《苦闷的象征》中,厨川白村说,生命力的强弱决定了人生的高度,生命力又表现为对苦闷的突破。确实,人生对每个人都绝非易事,但生命力强的人总是在不断地迎接着人生的挑战,不断地感受着天赐的激情与勇气,这份不倦的激情与勇气使得他认可了人生的积极面,反之,生命力萎缩的人则总是处在消极的思想压制之下,过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最不是人的生活。尼采则更为直接地表述爱属于一种生命力的过剩,由于有了这种过剩,他不能不通过对他人的关注来更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懒于生活的人便最缺少爱。
在这里我还想举我的恩师李镇西老师为例。在我所见过的人里面,我顶顶钦服的便是李镇西老师,对李老师的关注由来已久,这几年不断地阅读李老师的博客,特别是与他零距离的接触之后,真正感到李老师为教育事业付出太多了,那些普普通通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动人的爱的故事啊!李老师的《心灵写诗》是带04级学生的班主任工作日记,每天更新,厚厚的两本60余万字。李老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用一副相机摄下一个个难忘的场面,用一支笔记下了一件件难忘的经历,这些宝贵的财富由他和学生共创、共赏,他的教育生涯真正的就是一首绝美的诗,怪不得有老师在博客上留言: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生涯是不可复制的!李老师做这些不是为了吹嘘自己,不是为了将来某一天成为名人,而真真确确是为了付出自己满腔的爱!
李镇西老师正是我所提到的那种生命力强盛的人,他爱学生,爱家人,爱生活,同时关心社会,关注社稷苍生。在他身上有饱满的正义感,也有不容欺骗的质疑精神,他曾经质疑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为什么打出“祖国六十华诞”的标语,他也曾质疑为什么媒体报道的优秀教师总是不顾家不顾自己身体的老弱病残。李老师的阅读也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他的《我的阅读史》长达3万余字,其间列举之所读书目涉及文史哲政经,大多为经典,他不仅重视读书而且重视读人,在他书中以及博客里可以发现他为自己的学生、家人、朋友甚至学校的普通教师写文章,相当于为庶民立传。李老师所做的事太多,单从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所做的一切就足以让我瞠目结舌。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一个中学教师的伟大,感受到这份职业的神圣。
这就是一个真正有教育情怀的人的精神世界,拒绝平庸,追求卓越!
朋友们,以上是我对阅读的一些断想,我喜爱阅读,痴迷于阅读,愿意和天下读书人结为挚友。让我们带上一本书,共同步入精神的殿堂,去沉思,去追寻,去放飞我们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