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骆驼王子》
解析生命密码
一口气读完《骆驼王子》,我不得不马上再读,反复咀嚼。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生都不能负责人,一生都是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一生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为什么小时候乖巧玲珑的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就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抗拒我们的爱,抗拒我们的帮助,抗拒我们的教诲,有时甚至是和我们对着干?
为什么孩子们突然之间变得自负,执拗,胆大妄为,突然之间又好像长大了一样,自信,懂事,勇敢,沉稳?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切外内都是内在的显化,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沈石溪的《骆驼王子》里,我突然悟到了一些自以为是的答案。
在沈石溪的《骆驼王子》里,有这样的情节:
“在动物大迁徙中,成群的野驴,成群的野马,成群的藏羚,成群的牦牛成群的疣猪,汇集在一起,浩浩荡荡,向南而行。
食物匮乏,水源奇缺,风雪寒骨,泥潭遍布,死神游走,天敌尾追,可谓漫漫征途,重重艰险。
面对生于死的考验,野驴、野马、藏羚、疣猪,或者选择了大难来时各西东,或者选择自相残杀保性命,所以,一盘散沙的它们,自私自利的它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种族已经面临了灭顶之灾。
野骆驼呢?在首领“大皇冠”的带领下,食物匮乏的时候,小骆驼优先饱食;天敌来的时候,集团队之力呵护小骆驼;过沼泽地的时候,老骆驼用自己的身体铺路让小骆驼踩过去。
所以,尽管野骆驼奔跑不及野驴,机灵不及藏羚,勇猛不及疣猪,却能最终逃到目的地,而且保持了大批有青春活力的小骆驼,这对它们的种群来说,何其幸也!
然而,遗憾的是,野骆驼种群并没有兴旺发达,不是因为环境,不是因为天敌,却是因为成年骆驼对小骆驼“愚蠢的爱”。
野骆驼们的爱和其他动物对幼兽的爱是不一样的。
狐狸夫妇在孩子长大的时候,就强行“清窝”,赶走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儿子独闯天下,它们的爱是“冷漠的”;
岩鹰夫妇在孩子具备飞行能力的时候,残忍地把孩子推下悬崖,逼孩子在逃生中学习飞翔,它们的爱是“残酷的”;
长颈鹿妈妈在孩子生下来后,刚刚爬起,一脚踢翻,逼她自己迅速站起来,马上逃跑,它们的爱是“无情的”;
野骆驼呢?我们的“骆驼王子”一生下来,就被“光脖子”、“歪峰雄”、“秋草目”、“杏眼雌”四只成年骆驼的爱呵护着。他们轮流值班,形影不离,像一群忠于职守的保镖,像四位无微不至的保姆。
小时候的骆驼王子,可以说乖巧听话,小鸟依人,成年骆驼往东,它往东,成年骆驼往西,它往西。
但是,随着骆驼王子身体的发育窜高,骆驼王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化,脾气越来越倔强,频繁地从骆驼队跑出去,不再顺从,厌烦管教,甚至拒绝“保姆们的”关心爱护,有时甚至故意捣乱,让它往东它偏往西。有一次离家出走,误食了黑楂树叶食物中毒;有一次独自和灰狼不期而遇……
生命的第一次挑战困难,是最宝贵的成长财富。
9岁的铁木真和札木合因为争抢猎物打架,他那睿智的父亲,优哉游哉一边看热闹,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后大加赞扬一番了事。
人如此,动物亦如此。一只小云豹的第一次狩猎,云豹妈妈也会冷眼旁观而不越俎代庖,她会阻止猎物逃跑,但是不会亲自捕杀,因为这是小云豹必须独自经历的生命第一课。
假如“骆驼王子”遇到灰狼的时候,它那四个保镖不是疯了一样冲出来保护,个头是灰狼好几倍,已经长成个子的“骆驼王子”有了外援,能直面困难,吓走灰狼,它的生命肯定会大大不同。它的自信心,它的责任心,它的勇气,它的自立精神,肯定会与日俱增。
但遗憾的是,在溺爱的包围下,虽然“骆驼王子”人高马大,体格健壮,但是它永远不能独立,永远不能担当,永远那么懦弱。它变成了一直“听话的废物”。
后来,更加遗憾的事情接二连三:因为懦弱,与爱慕它的“大美人”失之交臂;因为懦弱,被雪豹围剿时候,举手之劳就可以救下“光脖子”首领时候,它选择了退缩逃命,以至于家破人亡;因为不能担当,收编“蓝毛女”和“奶骆驼”组成新家,成为首领后的“骆驼王子”,因为和“奶骆驼”争宠而使自己的家庭昙花一现,“蓝毛女”带着“奶骆驼”伤心而走,“秋草母”丢下不争气的儿子绝望而去……
“骆驼王子”呢?无法自立,无法生存,混不下去的窝囊废,选择了“令人遗憾的归顺”,抛弃自由,成了驮东西的家骆驼。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让我们一起分析悲剧原因。
造成“骆驼王子”性格缺陷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有其阶段性任务,该接受爱抚的时候,没有被爱抚;该走向独立的时候不能独立,都不能形成健全的性格。很多东西,误了就误了,很难补救回来。失之交臂,遗憾终生。
可怕的是,我们当前的独生子女中,有太多的“骆驼王子”。当我们埋怨孩子自私自利的时候,当我们埋怨孩子没有责任心的时候,当我们埋怨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时候,当我们指责“啃老族”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检讨自己: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我们早干嘛去了?
叛逆是独立的起步,是成长的开始。读《骆驼王子》,重新审视孩子的叛逆,我们还会生气吗?我们该如何陪孩子度过青春期?
还是那句话:“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重视孩子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铸造孩子的完整性格,解读生命的密码,寻道而行而不背道而驰,无为而治而不求全责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