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角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昨天下午看了一部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起初我是被这部电影的名字所吸引的。如饥似渴,一口气看完,看过之后,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尤其是当看到主人公---年仅十三岁的魏敏芝老师面对镜头,泪流满面的哭诉“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你快回来吧……”等断断续续的一席话时,我也跟着泪眼婆娑起来,我想这感人至深的一幕会让每个观众为之潸然泪下的。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九十年代末中国山区的教育现状。其主要内容是:某山区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年逾古稀的高老师因为家中老母生病,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村长不得不四处寻找代课老师,但由于学校工资低且不能按时发放、办学条件差、地处偏僻等原因,没人愿意来,最后迫不得已在邻村找来了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魏敏芝来代课。可想而知,一个小孩子怎么懂得如何上课,她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歌也不会唱。高老师临走只好嘱咐小魏每天给学生在黑板上抄一篇课文,让学生一遍一遍反复抄,26天共安排了26篇课文。但交代最多的是每天要准确点清人数。理由是原本学校四十多个学生,因多种原因辍学了十几个,现在仅剩下28个,并且像命令似得对小魏说等他回来,这28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这句无声的承诺,小魏尽职尽责。可是屋漏偏遭连阴雨,高老师刚走,县里把一名叫明星光的学生选拔到体校去了,学习委员张慧科由于父亲去世,母亲生病,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小魏老师得知张慧科同学情况后,历尽千辛万苦,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使得这28个孩子一个都没少,一个都没辍学。看过电影,我感慨万千,陷入了沉思。
首先从电影表面看,我被魏敏芝这位小老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闯劲折服。正是因为有这股劲,才使得小魏老师---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看管28个学生一个月时间一个都没有少。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这句无声的承诺,当高老师走后,小魏老师每天点名,自己坐在教室门口把门;县体校选拔明成光走时,小魏为了不减少学校里的学生数,尾随汽车拼命追赶;当得知张慧科因家穷不得不辍学去城里打工证钱时,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她竟然暗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为了找到张慧科同学,她找到车站广播室恳请广播;用仅有的六块五毛前买了一支笔、一瓶墨、一叠纸,伏在车站的候车室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就找到电视台;得知电视台台长是一个戴眼镜的人后,她就蹲守在电视台门口,见到戴眼镜的人就上前问“你是台长吗?”,一直蹲守三天,魏敏芝老师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 “一个都不能少”。她的举动感动了一些好人,最终帮她找到了张慧科,致使永泉小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想想看,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竟有这等不怕困难的精神,竟有这股子勇做勇闯的干劲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股闯劲,那么工作或学习、生活中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此外,这部电影令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个问题。因为片中的魏敏芝老师小学文化,自己根本不懂如何教数学,在没有任何教学媒体的辅助下,可她却能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朴素课堂中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计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当小魏老师提出‘15块钱需要搬多少块砖‘等问题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个个小手高举、争先恐后地回答、上台板演。因为孩子们都知道这位魏老师年龄小,“什么都不会”,所以很乐意展示自己的“才华”。而我们城市里所有的老师都中专、大专或本科文凭,文化比魏老师深得多,懂得比魏老师多得多,而在课堂上我们提出问题时多数学生表现是无动于衷,懒得思考,不举手。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原因。仔细想想是我们城市里的老师“自我表现欲太强了”,“太能讲能说了”,课堂上把学生当做“知识接受的容器”,抢占了学生课堂主人的角色。时间一久,学生的大脑就懒躲起来,误认为自己就应该被动的接受,懒得思考或懒得回答。
这让我想起了韩国亲善大使金惠子所说的一句话“力争让每个演员都成为影片中的主角”,演变这句话,我给自己以后的课堂定位是 “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角”。清楚记得课标精神“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既然是课堂的主人,那么课堂的主导者就应该是学生,我们老师就应该尽快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讲台还给学生,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在接班时,我们不妨也装着自己看不清,让学生自己读;装着自己不理解或不懂,让学生“教”老师,这样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让课堂再也不是老师或少数优秀孩子的“讲堂”,我想这样下去培养的学生就是勤于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就会成为善学习、主动学习的人。
最后让我们牢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句话,并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自己的口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善学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