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一个小镜头的背后作文

发布时间: 2016-10-27 08:35:39 作者: rapoo

今天在二年级听课,无意中拍下了这样一个小镜头:

师:谁来说一说,2000+1400+500= 这道题怎样进行口算?

生1:先算2个千加1个千等于3个千,

再算4个百加5个百等于9个百,

3000+900=3900。

生2:2000可以看做20个百,1400可以看做14个百,500可以看做5个百,

20+14+5=39,

所以2000+1400+500=3900。

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老师说完便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一只小手不负众望高高地举了起来。)

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3:把400看做40个十,把500看做50个十,

50个十加40个十等于90个十,

所以500+400=900,

2000+1000=3000,3000+900=3900。

师:本来从教室到办公室出门直走就到了,你非得到操场绕一圈再到办公室。坐下吧!

这位好不容易想出一种不同方法的学生,还真聪明,很快就听懂了老师的意思,悻悻地坐下了。

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遇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出现了,该怎样处理更合适?

下课后就这两个问题和二年级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这样几种原因:

1、老师盲目追求算法多样化;

2、老师习惯于在思考后面的教学环节时,下意识的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借学生的回答,让自己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3、遇到了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

要想在课堂上减少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对教材烂熟于胸,把在课堂上的大不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上,而不是思考教学环节;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清楚有几种需要学生理解的解题方法,减少盲目追问;另外对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在肯定他这种精神的同时帮他指明一个努力的方向。

听了大家的讨论,执教的那位老师笑着说,现在我知道自己当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不该在学生已经找出了两种最简便、最以理解的方法后再继续追问,这等于在逼着学生挖苦心思找一个并不理想的答案;二是不应该那样评价学生的发言,我应该说:“能想出这种方法说明你是一位爱动脑子的好孩子,这种方法虽然也能算出结果,但不太好理解,希望你下次能找到比较简便的算法。”

有的老师可能会问:这样会不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不会,计算方法的最高境界是学会择优,而不是寻找别具一格的方法。因此,算法的择优与创新能力是不会相矛盾的,不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个细节的背后原来还能挖出这么多的学问,看课后的及时反思,可不能忽略课堂中的细节。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