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熟的成因思考以及对策
人的一生中要做很多事儿,但具体要做什么事儿,我估计没有人会提前知道的,因为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现场直播,从来不会有彩排。虽然是这样,人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儿还是有一定基本规律的。比如说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应该有孩子气。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孩子不像孩子,孩子没有孩子气的状况。
一篇《7岁男孩送奢侈品给心仪女生妈妈 自称女婿》的帖子成了38妇女节的热门话题,该帖子图文并茂,并配“核心提示”:
“这7岁小孩写给丈母娘的信太经典了,今天老姐收到一年级女儿的追求者送她的三八妇女节礼物,7岁小孩用奢侈品贿赂未来丈母娘,我只能说现在的教育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有钱的程度让人咂舌,关键是老姐还收下了,典型的80后丝老妈!!!”
看着雷人的标题,再看那一张写着歪歪扭扭字体的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一信纸,依稀可辨的内容让我们作为大人都感到是那么的情真意切。我想如果不是有人恶搞,这个绝对算是一个超级新闻了。
7岁男孩三八节送奢侈品给心仪女生妈妈
这让我想起来《打渔晒网》里的一个段子:小孩子断奶时候很难受的,可是任凭他怎么央求妈妈都得不到满足,于是小孩子出去转了一圈,等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枚硬币,可怜巴巴地对妈妈说:
“妈妈,求求你了,让我再吃一块钱的吧”!
其实孩子的话,更多的可以理解为童言的天真可爱,不一定和“早熟”联系起来,因为早熟非常不可取,它缩短了幼年的快乐,让孩子过早地进入了成人世界。但是纵观现在很多孩子的表现,让人越发不能够不往这方面想了:
家住汉阳的张女士很烦恼,孩子班里最近要选班干部,女儿频频要零花钱,说是给班上同学送礼物拉选票。张女士听后犯了难:“这么小就有小心机,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竞选班干部本来是件好事,但‘拉选票’是对还是错?”(见9月27日《武汉晨报》)
竞选班干部,通过正当渠道倒无话可说,而今小学生要送礼物拉选票,有点像成人贿选的味道。思想单纯得像一张白纸的小学生也沾上“官本位”的鱼腥味,既让义务教育蒙羞,更让我们反思。
罗先生上小学二年级的8岁儿子晓晓写情书向心仪女生告白,没想到情书被撕了,理由是“××送了我一部iPhone4s,我决定跟他在一起”。晓晓回家后痛哭:“我失恋了。”“我做梦都没想到儿子早恋,而且遭遇失恋打击。”罗先生说。(《楚天金报》)(2012.12)
让学生当班干部发挥其长处,无可厚非,也是上进的一种表现。学校应该做的就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当班干部是为了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锻炼自身能力,不要为“当官”而当“官”。学生竞选班干部,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实际条件,不能把它搞成比拼家庭富裕,从家里拿钱行贿来拉选票。否则,只会使竞选变味,破坏同学之间公平竞争的原则,伤害同学之间的情谊,助长腐败歪风,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据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41.1%的小学生想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四成小学生长大想“当官”。毕竟,拿破仑(在此我深表怀疑,到底这位哥们儿说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实在是无处考证)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套用之,对小学生想“当官”,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实在是没必要“上纲上线”,问题是小学生想行贿拉选票“当官”,这反映出“官本位”思想已经从社会上蔓延到中小学。
俗话说“啥疙瘩发啥芽”,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都是一个意思,因为我们试想当柳树疙瘩上发出了杨树的芽,当龙生凤凤生龙,肯定是摊上大事儿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说小学生的世界是成年人的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成年人的缺点和不足。试想,如果不是逢年过节,家长带着小孩给老师、领导送礼,小学生哪里会有模版可以模仿?所以小学生贿选班干部,如此世故,和家庭教育与家长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我们好好反思。
情书不敌“苹果”,爱情不敌面包。这事儿如果发生在成人世界,的确是平常之事。“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彰显的是“理性经济人”的选择,是趋利避害的,也往往是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选择苹果手机而不是情书,选择面包而不是爱情,是不难理解的。可如今这般庸俗之物发生在小孩的世界里,的确叫人难以释怀,天真无邪的小孩变得这么世俗与势利,透露出两个危险信号,一是早恋的公开化,孩子早恋,也就是暂时“替别人养老婆”,是不宜鼓励与公开化的;二是孩子的价值观堪忧,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没有那么势利的想法,只有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忠诚与维护,本该沉溺于无邪的世界,却选择谁给的东西更值钱就“跟谁”,这种势利的抉择让人心痛不已。
其实孩子是白纸一张,他们不具备独特的价值辨别,他们是在成年人的影响下完成社会化的(正常的社会化和畸形社会化),出现各种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我在给家长搞讲座的时候,都把孩子说谎、打架、偷东西等行为归结为成人世界的映射。因为成人的世界观里有各种物化的价值观和势利的想法,映射在孩子的世界里,就会出现“情书不敌苹果”的讽刺一幕。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会下假神”,“和高手下棋水平会越来越高,跟臭棋篓子下棋水平会越来越臭”,这些都说明正人先正己。任何时刻责备前应多反省自身,孩子是否是受自己的影响,才有孩子如今的表现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应尽可能去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股脑儿地进行批评
归结孩子早熟的主要成因:
一、 父母用对成人的要求引导和教育孩子。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是通过游戏来增长知识和能力,但父母却不允许他们与小朋友一起“疯玩”,要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二、孩子所受到的熏陶和教育超越了孩子的接受能力,所模仿的对象成人化。生活中的许多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城市家庭老死不相往来,把孩子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结果,可供孩子模仿的对象只有成人,孩子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大都超过他们本身的接受能力,最终导致孩子成人化。
三、父母填鸭式的教育使孩子背上难以承受的包袱。孩子生活在由父母组成的世界中,像玩具一样被大人摆弄来、摆弄去,父母始终控制着孩子,硬灌输给他们方方面面的、孩子难以承受的知识,并对孩子提出过高的、常常超出孩子忍受力的要求,从而过分刺激孩子的智力,使孩子无法醉心于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之中。
防止孩子早熟,还孩子以童真,作为父母应该注意:
要给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孩子控制得太死、太严。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一切都顺着大人的思路发展的。
尽量让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生活,使孩子从以大人为伙伴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独生子女的家庭更是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这样的环境,鼓励、支持,甚至有时要“强迫”孩子多与小朋友交往。孩子也有自己的圈子,虽然是俗话说过:生个男孩怕学坏,生个女孩怕受害,但是一个人早晚要走向社会的,在此之前一定要学会许多的生存之道。
尽可能停止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尽量做到不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
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拔苗助长,未来的世界竞争是很激烈,需要早做准备,但是,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只有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人才能具备起码的资格在未来社会立足。
不要强迫孩子去做只有大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关大人之间的事情不要轻易向孩子透露。特别是母亲要注意一点,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说心里话、商量事情的对象。
作为父母要淡定,能够抵制住媒体的“广告轰炸”,不要轻信所谓的“教子金法”,不要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鼓噪。因为人生是马拉松,起跑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另外开着宝马车和拉着架子车的,即使站在一个起跑线,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效果。最关键的是起跑后有的冲出去了,有的摔倒了,有的串道了。陈章良8岁才上学,27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李天一4岁成为中国深奥大使,10岁加入中国棒球队,13岁获得全国钢琴比赛一等奖,17进监狱。
孩子会做什么的时候就让他做什么,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成长。我们不要为了让孩子成为自己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而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所谓“本领”。催熟的鸡缺乏鸡味儿,催熟的果子缺乏了果子味儿,归根结底是人缺乏了人味儿。孩子自己需要锻炼,孵小鸡的时候,必须有挣扎着突破蛋壳的过程,如果人为帮助下扣开蛋壳,小鸡就是一个瘫子,会很快死掉的,所以“爸妈罩我去战斗”是会让自己和孩子都付出代价的。
借用蔡礼旭的一句话:“人最大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好,否则的话后半生会很难熬!”
还孩子以童声、童趣,让人生处处充满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