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再读《教学勇气》(二)作文

发布时间: 2016-11-01 08:08:45 作者: rapoo

——读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

在重温《教学勇气》这一章的时候,我同时在读的还有另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哲学启蒙书,本书用书信的格式讲述着一个个哲学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教学勇气》的这一章也在回答着教育人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这便是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问题了。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并愿意使其在教学中运用且敏于接受其影响的程度。

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室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让我们试着用非哲学的方式回答一下上面的两个问题。“你是谁?”——我是教师,我的生活、个性、阅历、学识、特长、爱好、喜恶构成了一个“独我”,我用这个独我与我的学生我的学科建立联系,发生编织。帕克帕尔默和书中提到的X教授都曾经模仿自己崇拜的老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是却并不成功。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寻找与这个“独我”的本性相契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魅力有活力的。薛瑞萍老师博览群书,她大胆而自信地张扬——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管建刚老师说我不会上作文课,但我可以让我的学生人人都喜欢作文,每个老师都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无意识地在完成这种契合。在教学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谁教的学生像谁,不同的教师带出不同风格的班级。找到这种优美的契合,我们会在这种认同中愉悦。

“世界从哪里来?”——也许我要概念转移了,一位我回答不了这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教师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四十分钟而串起的课堂人生,就是和一个又一个学生发生的教育故事和成长故事,就是在和教材和学生和校园生活相联系相编织相影响的一天又一天。“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交融的圣地。”很多教师不喜欢这个工作,他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这种不喜欢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侵犯,对自我的侵犯,这种不喜欢带来的痛苦也在悄悄侵犯着学生。

基于上面两个问题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这段文字: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