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要品出的语文味
------《语文如何是好》读后感
陈晓娜
正因为自己不知道语文课究竟该怎样学,不知道哪一种教学目标更有效,所以对这本《语文如何是好》特别感兴趣,仅仅听书的名字,就知道是解决自己的困惑的。读完之后,果然很有收获。
作者王晓春首先列举了一些跑题的语文课,如高举人文的大旗,忽视了语文课的本职工作;如在不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的情况下,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自说自话,不尊重文本;如语文老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灵魂的拯救者,只要学生道德有问题都要与自己过上钩。然后王老师写了语文课我们究竟该干些什么。这就要联系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文,我国的课程标准与澳大利亚的相比,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一节课学什么的问题,王荣生老师就说过,学什么永远比怎么学要重要。本书的后面,王老师写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是全文,主要是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我看了一部分,主要是自己熟悉的一些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发现与我使用过的教学设计的确不一样,比如《背影》那一课,除了读之外,王老师上课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个练习:请你设计一个《背影》的连环画,4到5个画面,把每个画面的内容写出来,喜欢画画的学生甚至可以把它画出来。课后,留一个连环画策划作业:《我和父亲》。这个练习和作业除了语文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一个好处是,它能同时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画面一出来,一切就都在不言中了。王老师的这个设计里的情感教育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比让学生用炽热的语言说出来要真实深刻,课本文写父爱却没用一个“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像《背影》这样独到又真语文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但并不是说一篇课文只能有一个教学设计,《落花生》这一篇课文王老师就设计了5种方案,重点各不同。那么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比如朗读课文方面,就《背影》那课,文学家朱自清的作品,语言是有功底的,就让学生多读,读几遍要看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些自读课文,不论作者还是语言都一般的,就没必要再读上下功夫。
其次,备课时,一次要备一单元,这样有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争取每一课都有它的作用,步步深入。
还有就是,看自己能不能根据要学的语文知识的重点不一样,一篇课文也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需要选择一个最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