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一种心境
有人说,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二是行孝。很多人也明白,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需要做善事,总感到没有行善的机会,因为自己的收入有限,不可能去建设什么希望小学,更不可能建什么敬老院,似乎自己想做善事而无从着手,实际上这是对行善的一种误解。
我们每一个人做善事,都可以从身边做起。人们都说,微笑是最好的名片,全世界通用,这一说法非常正确,无论肤色,也不分贵贱,我们用微笑可以沟通无限。我们每天起床就可以给自己的亲人一个微笑,吃过早饭之后,可以微笑着对自己的亲人说,我上班去了。坐在公交车上,对售票员可以示意微笑,到了单位,可以对同事报以微笑,并说声您早,每一个得到您微笑的人,都会有一个好心情,您不是在做善事吗?
每一个人都善于为自己着想,这是与生俱来的,为身边的人着想,为别人着想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在家里,亲人之间也会有矛盾,这主要是缺乏沟通和理解,更缺乏为亲人着想的理念,假如每个人都设身处地的为亲人想一想,亲人之间就会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当你处处为亲人着想的时候,亲人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还会有矛盾吗? 在单位,我们也要学会为领导着想,这不是拍马屁,是大局意识的体现,上级就会对你有好感;为同事着想,互相捧台,你就会有一个好的人缘,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下级着想,下级也会更好地工作,领导会更有威信。能够为别人着想,为别人的工作、生活提供方便,这叫与人为善,当然也是善举。
有一个人看到有户人家比较贫寒,就有了帮助的心情,只不过自己也不是很富有,怎么办?这个人就想到自己有几套衣服,虽然不是很新,但还是可以穿的,直接送过去,怕对方尴尬,怎么办?这个人就把这些衣服洗干净,晒干叠好后,夜晚偷偷放在对门人家的门口。这个人既帮助了对门的人家,又给对门人家留足了面子。可以这样说,这个人非常善于善,中国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说,就是施舍者对被救济对象不尊重造成的,所以说,善于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
我们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到什么希望小学,什么敬老院,什么什么楼,捐助者的名字赫然写在建筑物上,这些本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平常人,一定要修炼自己,应该达到一种境界是做善事不是为了留下姓名,更不是为了让别人感激。记得在一篇文章读到这样一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奖;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做了善事,是用心让别人知道,这个人做善事的动机就不纯,没有必要表彰,只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做善事是信手拈来,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这样的善事,就是一种美德。
很早以前,在英国有一个亿万富翁,刚到50岁就多种疾病缠身,多方求医效果极差,他自己感叹!就是有亿万英镑也买不来健康的体魄,也难以延续自己的生命。最后一个心理学家对他说,你为了自己的工厂费尽了心机,也得到了巨额财富,但是你并不快乐,缺乏内心的愉悦,能够让你健康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做善事。这个亿万富翁从此以后开始做善事,果然得到了从没用过的心理满足,身体也一天天好起来,最后他活了90多岁。每一个人做过善事之后,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感,一种愉悦感,为了心灵的需求,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心灵来点鸡汤?
实际上,做善事就在自己身边开始就可以了,有一句话是百善孝为先,谁人没有父母?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善举,在外地工作的孩子,找时间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说说话,唠唠家常,对父母也是安慰。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可以经常做做饭,洗洗衣服,给父母一个微笑,就是对父母的安慰。大多的父母对孩子要求都比较低,孩子为父母作了一点点的事情,父母就非常欣慰。善待父母,为父母做点事情,也是为自己的孩子在做表率,孝心就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善根植于心中,让善心成为自己心态的一种自然流畅,善心也是人际关系融洽的润滑剂,更是和谐社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