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光阴里的事食作文

发布时间: 2016-11-02 08:32:42 作者: rapoo

元月1日回家。临走前,我电话问母亲想要点什么。
母亲说:“你爹爱吃麻糖,买点吧!”
于是,我去超市买麻糖,三样麻糖各买一袋。在麻糖旁边有一袋袋的 江米团,有圆的,有方的,都是米做的。于是也买了一袋给父母吃。父亲原来不爱吃甜食,现在老了,口味也变了。
看到圆圆的江米团,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一些人拿着货郎鼓,推着小车 ,车厢里装满了货物,车的架子上也画满了花花绿绿的小商品。他们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走,大声叫卖:“江米团、麻糖棍、大姑娘用的针线包、老爷们抽的大烟丝儿。”听到叫卖声,孩子们飞快冲出家门,然后是大姑娘、小媳妇,望着推车人来的方向。孩子们则缠着爹娘要钱买零食。家长如果不给,就会撅着嘴,坐在地上撒泼,大声哭叫。闹得家长没办法。通常是母亲带着孩子走到小商贩推车前,问价、砍价,买了几个江米团麻糖棍、几块糖之类的东西。有的孩子则很听话,家长不给买,也不哭不闹,跟着推车走,直到村口,以饱眼福。我就是这样的孩子,从来没问父母要过东西。

模糊的记忆中,我跟着母亲、姐姐在狭窄的磨道里一圈圈转。太小的孩子则坐在磨杠上随着大人转圈圈,小麦、大豆、玉米等在两个磨夹缝间一点点渗出来。这些粮食要经过好几遍才能磨出面粉来。磨出来的面粉粗细不匀,还要用萝过一遍。这时候妈妈左手筛萝,右手拍打着萝圈。眼睛盯着孩子,嘴里随着手上打萝的节拍哼着小曲:
筛罗罗、打汤汤。给儿子寻个好姑娘。寻了个姑娘三条腿,把孩儿喜得撅着个嘴。撅着个嘴、撅着个嘴。一旁的孩子果然笑得呱呱叫。那情景使我想起了杨柳青的年画农家乐。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用石磨磨出面粉,那是最吃力单调又枯燥活儿。村里一个媳妇说笑话,她和自己的公爹在推磨,不好意思放屁,又控制不住,她说这一个屁放了12圈。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人家会用小毛驴来顶替,但那要套上眼罩,俗称:驴盖眼。这样一是防止它偷面吃面,二来防止外来干扰。我就想,现在的学生考试时都来上一只这样的道具,监考老师或许省去了很多的麻烦。



现在种红薯的少了,吃红薯很稀罕。而那时,红薯却养活了比我更大的一代人,儿时的我也是泡在红薯堆中长大的。红薯叶蒸着吃、炒着吃。红薯可以煮着吃、熬粥喝。每天锅里放的是红薯,篦子上蒸的有红薯,锅底烤的也是红薯。村民也会把多产的红薯收藏起来。挖一个长方体很深的坑,上面盖上玉米秸秆,再封上些土,就成了红薯窖。多余的红薯就放在窖里,随时可以拿出来吃。
人们把红薯放进地窖很多,隔了十天半月或更长时间下地窖拿一些红薯出来。母亲说,掀开口要等一会儿再下去,往地窖里进些气,不然下面很闷。现在想来是因为久不开口,缺氧的缘故。
我们这里的村民也把红薯打碎,过萝成面粉,下出粉条来。现在也经常吃粉条。许多时候是把红薯削成薄片,也就是红薯干,晾晒在地里,等红薯干干透了,再收回家。有时人们忙到半夜把一大堆红薯削成红薯干,晾晒在地里。如果遇上夜间下雨,一家人会匆匆起床,到地里收红薯干。村里有个人常常把红薯干摆成各种花样,人们都称赞他特有功夫,最讲究。
等红薯干晾晒干了,家里早就准备好用高粱杆编织成的箔,围成一圈,红薯干就放在里面。等用时,拿出来磨面吃。虽然做出的馍又黑又粘,很难吃。但可以解决当时农村人粮食紧张的问题。村里人走亲串户爱看谁家的红薯干多。存的红薯干多,漫长的冬春两季不至于挨饿。

印象中,老家的田地很贫瘠,大片大片白花花的盐碱地,种不成庄稼。每亩地也就是百十斤小麦。现在稀罕的杂粮在那时却是常吃的。豆面、高粱面、玉米面等混合在一起擀面条,却是易断,不劲道。于是,智慧的村里人就揭下榆树皮,去掉最外层,把里面的榆树皮放在石臼里,一下下的捣碎,用细箩弹出粗的,剩下的细榆皮放在杂面里和面,擀面条吃,这样做成的面条又长又润滑,劲道多了。现在,榆树少了,亩产量高出数十倍,一年产的小麦三年吃不完,整个秋季收成都卖了出去。
就因为那时小麦少。从我记事起,看到的就是母亲做的两样馍。一样是爷爷奶奶吃的白面和杂面混合成的包皮馍,一样是我们吃的红薯面、玉米面做的黑馍。虽然我们姐弟几个也想吃,但我们懂得孝顺,让爷爷奶奶吃。直到包产到户后,地里产的小麦多了,一家人才吃上同样的白馍。
等我上初中,在离家5里的中学。那时住校,一周回家一次。每次上学都会带上一兜子馍,有杂面的,有白面的。再随手拿上自家腌制的豇豆、萝卜干等。每天把自己的馍放进网兜在学校大伙上蒸,蒸热了就着咸菜吃。有时,忘了送去蒸就吃凉的,最多买一碗大伙少的咸汤或者干脆喝一杯开水冲冲。同学们在一起把从家里带来的不同种类的菜放在面前一起分享。集体生活艰苦却也很快乐!

小时候,经常跟着姐姐领生产队里分给各家的蔬菜,茄子、黄瓜、豆角,大大的冬瓜等,一家一小堆,很公平。分地后,每户人家也都种菜。每当菜成熟时,村里人早早起床赶集卖菜。那时的蔬菜都是绿色食品,上的是自家粪坑里黑黝黝的大粪,很少上化肥和添加剂催熟剂之类的。 那时,没有反季节蔬菜。青黄不接之时,就吃自家做的豇豆,放入白菜、萝卜和自家炒好的发霉长绿毛的豆子,放在腌缸里腌制(现在知道那样捂好的豆子有黄曲霉菌,吃了对身体不好,所以很少吃)。冬天,把红萝卜切成丝,放上大蒜、酒、醋做成酸青菜,够一家人吃整个冬天。有时,主妇们腌制些白萝卜、洋芋头,当作冬日的菜。
记忆中,家里没买过水果。苹果、梨、樱桃没见过,更别说荔枝、芒果之类的东西。但在自家院里院外,爷爷栽种着杏树、桃树、石榴树、葡萄树、枣树等。因此,到了这些果子成熟之际,我们都会爬上树摘果子吃。特别是院子外的一棵大杏树,每年硕果累累。成熟
时,我们都爬上粗粗短短的树身,坐在树杈上摘很多杏。那份快乐至今还在,那种杏子的甜酸味至今仍沁人心脾。
至今,我还记得村民说的:“腊八吃米饭时,喂枣树吃米。来年枣树会接更多的枣儿。”于是,在腊八那一天,我会在枣树杈抹上米饭。希望枣树节更大更多的枣。


老辈人回忆当年记忆犹新。逃过荒,要过饭。整天饿的前心贴后背。就连姐姐小时候也饿得面黄肌瘦,差点丧命。我老公说过小时候,一次感冒发烧,什么东西也不想吃。婆婆就用一点小麦换白馍,卖馍人看着称的高低把一个馍掰几块一点点称重量,唯恐给多了。我也清楚地记得,在我生病时,母亲给我熬一碗白面粥,加点红糖。那种甜味一直甜在舌尖。为什么这碗粥会留在记忆中,是因为小麦少啊。平时很少吃上白面馍啊!唯有过年那几天,才能吃几个白面馍。
母亲总说,艰难的日子还是熬过来了。他们那代人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到现在的包产到户。人们劳动积极性提高了,科技发达,土壤得以改善,亩产量翻了几十倍。因此,父母那代人更了解生活的不容易。常告诉我们要努力生活和工作。

穿过岁月这条河,回望,我看见村里人一步步从艰辛走来。我笔下的村民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由往日的吃不饱饭到而今的衣食无忧;由红薯面的黑到小麦面的白;由一年很少吃上蔬菜水果到现在的四季果香。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随之改变了。平安和谐幸福的人们珍惜这样的日子,珍惜这样的光阴!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