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来滋养我们的孩子
张春红
“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被经典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我因为自己爱读经典古诗,所以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也带领着他徜徉在经典古诗的海洋。我发现他既爱听,也爱跟着我嘟噜。
大约在儿子三岁时,我开始每晚睡前给他读《三字经》、《弟子规》、偶尔还有唐诗。这样的经典文字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刚开始的时候,是我自己读读背背,心想,就权当是熏陶他而已;再后来孩子稍大点了,我就慢慢的开始教他一句一句的跟我读;,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假装想不起来,他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我在教儿子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经典,尤其是古诗。
从儿子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我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唐诗三百首》,我先拣只有四句的诗教他,经常和他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孩子读的滚瓜烂熟了我们再一起背。这方面我也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计划,一般都比较随意,但我始终坚持不断地教他,到他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孩子竟然基本上都会背了。
不过近年来,我也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那些经典古诗。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等到孩子慢慢的长大,阅历渐渐的丰富,就会不解自通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我在刚教孩子学古诗时,只和孩子一遍一遍的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一般不解释,只把读诗当作唱歌,让孩子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比如我在教孩子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记得孩子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他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他的名字“宁宁”,把“长安市上”改成“我家超市”,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他很容易理解,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孩子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他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诗,事实上我也无从去“解释”,但他读懂了,也被这语言美深深地打动了。
写到这里,我猜想可能有人会这样想,虽然读诗有种种好处,可现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业技术知识,还是先抓紧时间学课程吧。这样想可以理解,但不一定有道理;须知有这么一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从小表现出超常的数学才能,刚上中学一年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都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他父亲不同意。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他对杨振宁提出的要求却是,花几年的时间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先生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认为这种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同样,温家宝总理的古诗文修养也让人津津乐道,他在每一次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中,都会信手拈来一些诗句,为他清晰、严谨的讲话增添深情而动人的色彩——文化修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它还是完善的思维方式。
所以说,被经典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之外,他更有一个“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世界。朋友们!让孩子多读些经典古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