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由学习《比尾巴》想到的
《比尾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并配有相应动物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由于课文琅琅上口,语言又极富儿童情趣,所以不但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更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参考,也不是唯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教材教材,只是个学习的凭借。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篇课文学习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识字;借助拼音读熟课文,最好能背下来;还可以从书中或上网(在家长的协助下)查找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与妙用。’由此,诞生了陈妍洁的博文——“尾巴的作用真大”:
妈妈和我在电脑上查看关于动物尾巴知识。一看还真明白了,它们的尾巴真是太厉害啦!每一种动物尾巴的都有很大的作用,不信你看看就明白了!
鹿的尾巴又小又短,然而它却是重要的报警器。当危险带近鹿群时,首先发现敌害的鹿会竖起尾巴,露出下面的亮点,向同伴发出警报。鹿群一接到警报就会马上逃离。
人们常说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其实,兔子的短尾巴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帮助兔子逃命。当兔子被猛兽咬住时,兔子立刻使用"脱皮计",将尾巴的"皮套"脱下,从而赢得逃命的刹那间。
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长满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时支撑袋鼠的身体,又能在袋鼠跳跃起帮助袋鼠跳得更快更远。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袋鼠在尾巴的帮助下能跳出10米多远。
鸭嘴兽的尾巴毛茸茸的,并用又粗又壮,里面积蓄着很多很多的脂肪。当冬季来临时,充满脂肪的粗尾巴能帮助它御寒,并提供必需的营养。
草原上奔跑的骏马,尾巴向后飘逸,神气极了。在奔跑时,马的尾巴起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平时马儿又将尾巴当作"苍蝇拍",左抛右甩地驱赶对它发起攻击的蚊子、牛虻和马蝇。
家鼠的尾巴是爬行的好帮手,可以帮助它沿着墙壁从这儿爬到那儿。家鼠甚至还能用尾巴勾出瓶子中的糖浆或奶油,然后收回尾巴品尝这些美味佳肴。
最有趣的是猴山上的猴子,尾巴是它的"第五只手"。猴子利用尾巴在树上窜来窜去,有时又用尾巴攫取食物。
小松鼠睡觉时用尾巴当作棉被盖在身上; 啄木鸟用凿子样的嘴巴寻觅树干中的害虫时,用结实的尾巴作为重要的支撑物。
最没有用的当数猪尾巴,又短又小,只能作为小摆设而已。
还有关于尾巴的歇后语: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蜻蜓吃尾巴——白吃自
猴子的尾巴---总是翘
公鸡的尾巴----花花绿绿
狐狸的尾巴——更精明
猴子割尾巴——只一次
关于尾巴的知识真是太多了!
大家可以看出,她这样学习,不但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还激发了她探究动物尾巴的兴趣,培养了她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她的涉猎面更宽了,还学习了几条有关动物尾巴的歇后语呢。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其他几个学生的博文,他们各具千秋哟!
李容笑的博文:《动物尾巴的特点》
老虎尾巴赛钢鞭,
猴子尾巴打秋千,
绵羊尾巴大布袋;
松鼠尾巴降落伞,
燕子尾巴剪春风,
孔雀尾巴百花衫。
咋样,您读了上面的几句话,是不是对这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更清楚了吧!
下面是韩安之的博文《小壁虎借尾巴》:
动物的尾巴各式各样,功能也各不相同,我和妈妈也在网上看到了陈研洁写的那些尾巴的作用,下面我就讲一个关于尾巴的故事吧。
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啊!小壁虎想去借一条尾巴。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看见小鱼在河里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小壁虎告别了小鱼,又向前爬去。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他看见老黄牛在树下甩着尾巴吃草。小壁虎说:“黄牛伯伯,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老黄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小壁虎告别了老黄牛,又向前爬去。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屋檐下。他看见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飞来飞去。小壁虎说:“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飞的时候,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从“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她又学习到了鱼、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点,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同学之间成了相互学习的资源,资源可以共享了,真好呀!
请您再听听王佳睿的童话故事,《熊的尾巴为什么只有一丁点儿》:
一天,一只狐狸托着一串偷来的鱼往家走。半路上碰见一只熊。这只熊就问狐狸:“哎,你这串鱼可真不错呀,从那弄来的?"
“熊老爷,这些鱼都是我钓的!”
“那你能不能也教教我钓鱼呢?我特别喜欢吃鱼。”
嗯,这容易极了。等到河水冰冻后,你在水面上凿个洞,将你的尾巴整个伸进洞里,你在水里坚持的时间越久,钓的鱼呀就越多。”
河面封冻了,熊果真按照狐狸的话去做了,他坐在洞口等啊等啊,熊觉得自己钓差不多的时候,想动一动,可它的尾巴已经牢牢的封冻在冰里了。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猛的向上一拔“叭”的一声,尾巴齐根扯断啦。
贪婪。不爱动脑筋的熊不但鱼没有钓到,尾巴却没有啦。只剩下那么一定点了。
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吗?
语文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几个孩子是不是做得很好呀!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读背,特别是“一问一答”的拍手对口令,孩子们不但兴趣极大,而且对课文内容又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但是学生仍对答如流,这是真正的学会了呀!如,叶盈萱的博文“亲子阅读——《对答歌》”:
今天语文课黄老师讲了第十课《比尾巴》,我觉得特别有趣。晚上我给妈妈背了这首儿歌,还和妈妈一问一答。然后,妈妈拿出《日有所诵》这本书,妈妈找到《对答歌》,我给妈妈读了起来,我觉得可有意思了,我和今天学的课文差不多,我给小朋友读一读,听一听吧!
《对答歌》
作者:李光迪
谁的个子大,
长条小尾巴;
谁的个子小,
长条大尾巴;
是谁看到了就想笑,
笑呀笑,哎哟------
嘴唇裂成三瓣花?
大象个子大,
长条小尾巴;
松鼠个子小,
长条大尾巴;
兔子看了就想笑,
笑呀笑,哎哟-----
嘴唇裂成三瓣花!
新课程标准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下面也有几篇学生的博文,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如,
《比耳朵》
(王佳睿)
谁的耳朵长?
谁的耳朵短?
谁的耳朵遮住脸?
驴的耳朵长,
马的耳朵短,
象的耳朵遮住脸。
谁的耳朵尖?
谁的耳朵圆?
谁的耳朵听的远?
猫的耳朵尖,
猴的耳朵圆,
狗的耳朵听的远。
《比嘴巴》
(舒非凡)
谁的嘴巴大?
谁的嘴巴小?
谁的嘴巴像吸管?
河马的嘴巴大,
蚂蚁的嘴巴小,
蝴蝶的嘴巴像吸管。
谁的嘴巴尖?
谁的嘴巴扁?
谁的嘴巴会说话?
公鸡的嘴巴尖,
鸭子的嘴巴扁,
鹦鹉的嘴巴会说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地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怎么样,动物的耳朵和嘴巴是不是也很有特点呀!学生的学习向横向拓展了吧!这就叫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吧!这就是学生自主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的提高和习惯的初步养成吧!
这一课的学习,我感触很深,真正体会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很重要,要从一年级培养起。
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母语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其语文的综合素养,越走越顺畅!
附课文【比尾巴】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
鸭子的尾巴扁,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