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发现书系”的几本书
阅览室里躺着山东文艺出版社“教育发现书系”的几本书,利用上午一节课左右时间翻了翻,有启发的地方记录在一张废纸上,回来录于博客。
在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一书中用到《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来阐述课堂中“静”的重要性,并指出课堂中“静”可能就是最好的“动”。在P15—16,书中引医学研究成果,讲积极思维产生脑内吗啡,其毒瘾是毒品吗啡的五到六倍,此点对我倒颇有触动。此说与最近读到的《吹小号的天鹅》里讲到的“深水销魂”有联系,另电影《碧海蓝天》中亦有此说。我以为深思必致智慧精进,关键是深思要在极静的情况下方能触及,而极静的情况在课堂上是鲜见的,也与初中生之身心特点不吻合。这,真的能达成吗?因此怀疑李炳亭所谓的“生命的狂欢”仍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中学课堂毕竟不是大学课堂!
后面提到各感觉器官的吸收比,视觉83%,听觉11%……视觉太突出了,几乎就代表全部了。所以,寻找视觉学习途径是正道。视觉诉诸什么?读书,看黑板、视频,观看表演,眼神交流,……做到了吗?
“败北”的“北”古义就是“背对背”,“背对背”无法互看,视觉无效即沟通无效,故而失败。这个很有意思。我们课堂上的“听”比较多,“看”显得少,沟通有问题,故而失败。
再下面列了不少“零xx”,我都记下了:零关注、零起点、零阅读、零书写、零生成、零体验、零提问、零批评、零板书、零作业……这样分析,我觉得不太好,不是从师生结合的角度去想办法,而是拿着既定的标尺量来量去,想达到什么目的呢?都不是零就一定好了吗?未必。
读到此处,我的思维稍微跑了一下,心想学生读那么多课外书,没什么办法检测,何不竞赛?小小地竞赛一下,有何不可?
李炳亭和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P7,吴刚平教授讲了高效课堂的四个特点:生命性、生成性、全体性、全面性。我分了一下,生命性和全面性是内容,生成性和全体性是形式;生命性和生成性是时间,全体性和全面性是空间。这个概括还挺周延的。我看关键还在这些特点的交融,必须同时存在——就是詹姆斯所说的,在理性和经验两条线的交叉点上,既是这个,又是那个。
P20,田保华局长说了句大实话,课堂学习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智力劳动。
P30,又有一句比较震撼的话:教学艺术成了我们对教学内在规律“无知”和“无所作为”的遮羞布。
柴静在《看见》中多次提到的不要表演要事实,是不是与此相类?
李炳亭独著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更像是一本《心灵鸡汤》,充满了概念化的语言,不值一看,遂撇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