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葡萄的味道”想到的
今天,晨间活动时与小班的几位小朋友一起聊他们班里的贴画——各种各样的水果。
我问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
其中一个男孩说:我喜欢吃西瓜。
——“为什么爱吃西瓜?”
——“西瓜很甜。”
——“弥猴桃爱吃吗??
——“爱吃”
——“弥猴桃是什么味道的?”
孩子想想,说:“葡萄味道的。”
——“葡萄是什么味道的?
这时再无孩子能答得上来了。
虽然孩子说不出味道,但这个孩子还能用对比的方法来发现这两种水果的相同之处,并能借用过来描述另一水果的味道。这是孩子的聪明之处。
可我在想:孩子出生后的这三年里,一定是吃过不少水果,但孩子对其中的味道却很难准确描述,孩子感觉到了,却不能用正确的词来描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思。
我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
然而,在如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让不少的
孩子的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是忽略,或以想当然的方式或极为自我的思维模式来判断孩子的想法或目的。
比如:孩子爱咬东西,家长认为那是在磨牙,因为长牙了;但有的孩子一、两岁了,还喜欢咬东西,甚至更大的孩子也有这些现象,那么家长认为这只是习惯不好。
其实,孩子出生后,天生的本能就是用小嘴来吸吮,小嘴敏锐的感觉能力要先于身体的其它部位。所以,孩子凡能抓到的东西都自然地先要放在嘴里去偿一偿,用嘴巴来感知他所接触的一切物体。
孩子吸吮奶水,满足生存的需要,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全感。如果孩子长大了还爱吸吮手指或其它代替物,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孩子安全感缺失。孩子在较小时候得到的拥抱少、身体上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少,这是孩子安全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家长给孩子糖果点心之类的小食品,有时孩子吃一口就扔到一边,弃这不管,又拿一个咬一口,然后再扔掉。大人们生气道:不能这么浪费!其实,孩子这是在感觉其中的味道,而并不明白这么做是浪费,孩子也没有“浪费”这个概念。
随着身体其它器官的感觉能力的提高,孩子又会使用新的尝试手段。比如扔东西,大人们将他扔的东西拾起来,他又再扔出去,乐之不疲。家长会认为孩子在捣乱。其实,孩子也是在探索自己小手的操控能力与物体的位移变化现象等。
有一段时间,孩子还会特别喜欢让大人抱着。大人们会认为:会走了就懒了,不愿走了,让大人抱。不抱!自己走。于是,孩子大哭。……
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们在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去发现这个崭新的世界。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新奇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待认识。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对什么都很好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在逐渐减退?这是因为我们大人们有意无意间就在做着一些埋没其好奇心的事情。
比如,上面提到孩子喜欢让人抱,喜欢骑在大人的肩膀上。俗语道:站得高看得远。孩子才出生时,视野只有20厘米的范围,而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看得越来越远。然而,个头依然是那么矮小,视野范围也就受到了限制。一旦孩子有了站高远眺的经验,他就会提出要求:抱抱,满足他远眺的欲望。
让我们再回到本文的开头。孩子感受到了不同的味道,但却说不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小事件,要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经验,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这个东西是酸的,那个东西是硬的,面包是软软的,苹果吃起来脆脆的……
孩子探索的事物有了正确的结论,也许,他就会停止这种探索方式(啃呀、咬呀的),再去尝试新的探索方式……
帮助孩子将自己感受用语言呈述出来,不仅提升了孩子的经验,而且可以促进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孩子将来正规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