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森林的歌声》教学浅析作文

发布时间: 2016-11-15 08:31:15 作者: rapoo

情境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森林的歌声》一课中,我注重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儿童的情感,运用图画、语言、声音、动作来创设情境,使情感教学有了情景氛围。学生进入这种氛围,便对乐曲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境中感知、境中悟情、境中育人的目的。

一、布置环境,创设情境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把音乐教室进行了布置,在黑板上画了许多森林中的动物,如:腹斑蛙、树蟾、白腹秧鸡,还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这种环境的布置,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了神秘奇妙的森林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中。

二、模仿游戏,感受情境

模仿是音乐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小学生爱动爱玩的心理特点,我从音乐基本节奏入手,用哥哥和弟弟散步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奥尔夫声势节奏的体验之中,引导学生边听故事边用击掌、拍腿等方式模仿哥哥和弟弟的脚步声,通过节奏体验音的长短、强弱,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在无形中把 学生带进了神秘的森林王国。

在哥哥和弟弟的“脚步声”中,音乐声响起。初步听赏后,我问:“哥哥和弟弟来到了什么地方?”学生会很快回答出:“是森林。”我接着问:“森林里有哪些动物在叫?你能模仿它们的叫声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学蛙鸣的、学虫叫的、学鸟叫,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弥漫着大自然的气息。我顺势大树的树叶间板书了课题:《森林的歌声》。然后进一步引导:“你能用蛙鸣、虫鸣、鸟鸣的声音区分音乐的三段音乐主题吗?”当不同的主题出现时,认真的倾听、分辨,和着音乐的节奏时而“呱呱”, 时而“蛐蛐”,分辨主题旋律的学习重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弟弟停下来休息,腹斑蛙、树蟾、白腹秧鸡等森林中的精灵们和哥哥结伴走进森林深处。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引导和教师手势的提示下,分别用象声词di-la -beng 等模仿主奏乐器笛子、提琴、吉他的音色,学生在自己制造的声响世界中流连,在神奇而美妙的森林歌声中徜徉。

三、趣味故事,加强情境

本课中,哥哥和弟弟散步的故事贯穿教学始终:哥哥和弟弟一起去散步,哥哥的步子大,弟弟的步子小。哥哥走一步,弟弟要走两步才能跟上(这一情节意在引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的声势节奏)。哥哥和弟弟不知不觉来到了神奇而美丽的大森林,森林里的树蛙、飞禽、昆虫欢唱着在迎接他们(学生聆听、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弟弟停下来休息,树蛙、飞禽、昆虫欢唱着陪伴哥哥走向森林深处(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区分三段音乐主题)。简单的故事情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想象,而且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表现的欲望。

四、角色体验,进入情境

《森林的歌声》是一首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的器乐合奏曲,树蛙、飞禽、昆虫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哥哥和弟弟的角色,把简单的故事情节根据乐曲主题音乐的变化分角色表演出来,学生表演得兴致盎然,乐在其中。由于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用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分角色表演。学生在表演中不仅体验了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而且还通过图画领略了大自然的和谐美,突出了“风景如画”的单元主题,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到“爱护地球、保护自然”的道理,于无形之中完成了德育的渗透。

五、启发想象,完善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 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在学生充分聆听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作了一个配音游戏。游戏以教师讲述与乐曲同名的故事《森林的歌声》为依托:夜幕中的大森林安静安详,偶尔能听到几声鸟的啼鸣(吹口哨:啾啾)和树叶的沙沙声(学生模仿),突然,一阵刺耳的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砰砰),动物们吓得四散而逃(各种动物惊恐的叫声此起彼伏)。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续编故事,学生有的说:“听,有电锯的声音!”(学生模仿)有的说:“一棵大树被推倒,发出轰轰的响声。”接着我问:“这时你想对这些盗猎者、砍伐者说些什么?”学生回答:“让我们团结起来,把这些破坏者赶出森林!”这一情境设计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在这节音乐欣赏课中,我紧紧抓住了哥哥和弟弟散步这一故事情节,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启发引导、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趣味盎然。通过模仿、体验、表现等方式,把教学推向高潮。通过不同层面的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一节课四十分钟始终保持着持久的学习兴趣,整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情境氛围中感知音乐的美,使他们入迷音乐,酷爱音乐。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把一种感官引起另一种感官的现象称为联觉,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在音乐教学中突出背景性,创造一种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设计创设一种美的情境氛围,对于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美的心灵,特别是对于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正象肖斯科维奇说的那样:“热爱并研究伟大的音乐艺术吧,它能打开你的思想感情世界,它能使你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纯洁、完美,你还能见到另一种色调的生活……”。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