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刻在学生生命里的教师
——读刘良华的《教育自传》有感
韩素静
夜晚,窝在床上翻看刘良华先生的《教育自传》。自传,我们都不陌生,主要是讲述个人生活史的文章。那么教育自传呢?教育自传虽然也是讲述个人生活史,但重点讲述的是自己的“教育故事”,也就是说,凡是书中所写的故事,都是对自己的成长有影响的内容。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物中,当然少不了教师,那么,在良华先生成长的过程中,哪些教师对他有了足够的影响,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呢?
在《中小学的故事》这一章节中,刘良华先生记述了改变他命运的四位老师。其中,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位临时代课教师——胡老师,被良华先生这样形容,“胡老师是第一位帮助我的贵人”。小学三年级以前,良华先生的成绩很糟糕,老师认为他是班级内“四个笨蛋之一”,因为太笨,所以只能被迫“留级”。留级后的良华先生沮丧极了,如果按照这个方向继续发展,良华先生走向的可能是另一条路。但好在,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槛,总会有人固执地守候在那个门槛前,等待你的出现,只为告诉你一句话,增强你的信心,鼓足你的勇气,把你引领到另外一个方向来。
胡老师是如何帮助良华先生的呢?良华先生这样说,“那是第二个三年级的某一天,那天,我们的数学老师去了亲戚家,学校另一个胡老师临时作为代课老师走进了我们的教室。胡老师是我的邻居……在那节课上,胡老师开始猛烈地鼓励我、赞赏我,我呢?就开始猛烈地喜欢胡老师的样子,喜欢胡老师的数学课。”几个星期后,胡老师推荐良华去参加全镇小学生数学竞赛,尽管由于他的迟到而更换了另外一个人,但幼小的良华还是莫名其妙地兴奋了一天。最后,良华先生这样说:“自从遇上了胡老师,我后来的小学生活一路洒满阳光雨露……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胡老师是拯救过、维护过我的人。”对胡老师的感谢,以至于让良华先生后来凡是见到了姓胡的人,都能有莫名的好感。
当看到这段话,我好久时间没有接着读下去,我一直在思考:也许,胡老师对年幼的良华先生的“猛烈夸奖和鼓励”,仅仅是源于“我们是邻居”,源于胡老师对他的熟悉。但,正因胡老师的这此“夸奖”和“鼓励”,年幼的良华先生的强烈的求知愿望和自信心被激发了出来;正因为胡老师那次“推荐我去参加数学竞赛”,一个幼小的心灵莫名其妙地兴奋整整一天。用良华先生的话说,胡老师“拯救”了他。既然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能这样强烈的引起一个生命的觉醒,那么,我们对待孩子时,是否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
对良华先生影响较大的第二位老师是高中英语老师——王老师。当时,王老师刚刚中师毕业,年轻、漂亮、充满了女性魅力,班里的很多男生都喜欢她,他们总是以问问题、交作业等借口往王老师的办公室跑。当然,王老师不只漂亮,她肯定还有她独特的精神的魅力,这些汇集到王老师的身上,就变成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既让学生喜欢,又让学生敬畏。正因学生有了这种微妙的情感,他们才用拼命学习的方式来赢得老师的关注,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班的英语成绩总是超出其他班一大截也就不足为怪了。后来填报高考志愿时,班里很多同学都报考了外语系,这,也不能说跟王老师没有关系吧?文中,良华先生调侃地说:“我坚信,能够拯救中国教育的一条基本的道路,是让很多美女当老师。”但,他马上又进行了一句补充:“一位教师是否魅力,其实也不在于外貌,而在于他/她的精神气质是否动人。”这群学生和王老师之间的故事,不正形象地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吗?”
后来,英语老师换成了涂老师。不多久,涂老师也受到了大家的喜欢,原因也很简单,就只因为涂老师对大家好。至于怎么好,同学们只能感觉到。良华先生举例子说,比如,哪位同学上课开小差了,涂老师就会拿出一脸治病救人的样子说:“哎——我讲得这么好,你不听,就有点可惜了嘛。”再如,有位同学上课总打瞌睡,涂老师会走到他身边,故意带领学生大声读书,然后敲敲他的桌子,再满脸善良地怂恿他:“快,我们正在读这一段,跟上!”也许,真正的爱,根本不需用技巧,当他的心里装着你的时候,他任何一个随意性的动作,都是爱的表达。
最后,良华先生说:“作为一个男老师,人又长得如此厚重,对他的学生竟然如此的宽容,我们喜欢他。”
以上三位老师,都是良华先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胡老师,唤醒了他;王老师,激励了他;涂老师,温暖了他。就这样,几位教师先后把良华先生的内心点亮。这几位教师,给良华先生重大影响的,似乎并不是教学技能,而是他们鼓励、赏识、宽容的态度。确实如此,对待学生不同的态度,不仅能让学生演绎出不同的学业成绩,甚至还能决定学生的不同生存状况。
除了这三位教师,良华先生又介绍了一位颜老师。和前三位不同的是,良华先生的这位“重要他人”,不仅一点也不和蔼,而且还有一个嗜好(是嗜好还不是爱好):喜欢打学生,而且往死里打。他能一脚把学生踢到墙角,还能“挥动右掌,啪地狠狠地打向那个学生的左脸”。但,即使这样的老师,时间长了以后,学生还是原谅了他的粗暴,是因为颜老师有两个绝招:能写一手好字和神奇的记忆力。
关于记忆力方面,良华先生举例说:“他上课时从来不拿课本进教室,他进教室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诸位,今天我们学《石钟山记》。然后就开始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抬头挺胸地背诵课文。”每当颜老师背诵课文,学生就赶紧把书打开,紧紧地盯住课本,看他哪个地方背诵错了……结果,这样持续了一个学期,颜老师背诵课文很少出错。
当然,颜老师“打人”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如果在当今社会,他肯定早已收敛了一些,他肯定不会那样粗暴地对待学生。在当时,学生可能没有反抗的意识,以前,很多家长见到老师不都是说:该打打,该骂骂,不打不骂不成器。有了家长的支持,孩子们对老师的打骂哪敢想到使用“法律的武器”?当这种意识深入人心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原谅他了,不仅原谅了他,而且还喜欢上了他。原来,年幼的孩子佩服的是有“绝招”的人。学生佩服的是他的“绝招”——背课文。背课文,这确实需要下番“硬功夫”,但,颜老师做到了,他的这番“硬功夫”,让学生忽略了他所有的不好,从而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生命中。
颜老师背诵课文的做法,是否也能给我们一点启示:我们,是否也应该在某个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以至于孩子们想起你,就想到了你的这个特点,或者一说到这个特点,孩子们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你?
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大概要经历七八十名教师,但能被学生记住的,或者说,能对学生的生命产生影响的,也只有五六位。这样说来,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职业层面上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没有真正温暖一个生命。
教师,到底怎样才能温暖生命?怎么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走向,让孩子因为遇到你而有了质的变化?也许,良华先生笔下的四位教师的形象,能给我们或多或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