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的课堂观(一)作文

发布时间: 2016-11-20 08:39:04 作者: rapoo

阐释一下我的课堂观: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我们的思路在现实中飞驰,在理性的轨道上向前延伸,这是课堂的生命。课堂是有生命的,它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生成崭新的东西。课堂的生成物实际上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和教师共同的经历。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成新的知识、新的思想,这种生成物有赖于我们共同努力来将其巩固。巩固的知识我们权且把它们称之为大脑固定物。我们需要不断地把这些大脑固定物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接受考验,通过实践,这种固定物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在不断的联系、融通后,课堂与生活实际已经融为一体。这就是新课程观中经常提到的课堂的最大外延即生活的说法。
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得到事业的充实感和厚重感,教师和学生的幸福也在此产生。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再快乐、活跃的课堂也需要在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上来得到验证,这也是检验课堂真实价值的唯一途径,至少目前如此。现实中,我们往往把学习成绩与课堂对立起来,认为学习成绩是靠拼时间,大量训练得来的,与课堂精彩、有效与否无关,这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观点。那种死抱着传统教学模式不放的做法,毫无疑问应该遭到抛弃,因为它远离了教育的本意,不是基于学生心灵的教育行为。从某种角度讲,是一种非教育的行为。很多教师对此也是深恶痛疾的,不过因为教学成绩考核,升学压力等原因,我们的教师不得不屈服于它,但从内心来讲,每位教师都潜藏着课改的心理需求。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课改与成绩的关系,绝不能因成绩暂时不理想,就放弃对课改的追求。事实上,越是成绩不好,我们越要向课改来讨教,向我们的课堂来寻找原因。
我们首先应该问自己:课堂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是否真正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课堂上每个环节、每项内容是否真的有必要?课堂上教师的设计是否剥夺了学生真实的思考与训练?教师的改革绝不是表面的某个程序,而必须是深入学生心灵的真实、有效的行为,衡量这一切的标准不是哪个专家的理论,也不是哪个领导的指示,而应该是学生真实的感受。故此,新课改要求教师不要在内心与学生隔膜,要俯下身子,认真听取来自学生的声音。如果我们的教师有足够的勇气,那么学生的真实感受完全可以收入我们的课程设计库中。那样的话,我们的课程安排、课堂设计就会大大避免走弯路和做无用功了。我回想自己搞课改这么多年来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无一不是来源于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反之,那些做得不好的方面,因为没有和学生做好沟通,缺乏正确的放向,虽然自感很努力却收效甚微。
事实教育我,离了学生,所谓的教育教学纯粹就是空谈。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