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2015年新的毕业班的到来,特在假期内结合2015年的中考情况,编辑整理出了一套毕业班专用的阅读资料,现上传到自己的博文中,与大家分享。如果您的孩子马上要上初四,这确实是一套不错的复习资料,希望我的付出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讲 把握顺序 摸清线索 理清思路
一、考点聚集
理清文章思路和脉络层次、把握文章的线索。
二、常见考题
1.判断整篇文章或者某几个自然段运用了记叙的哪种顺序,并说说此种顺序的作用。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指出文章的线索。
3.用填空或表格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或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知识储备
(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 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二)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常见的线索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或行踪。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三)理清思路的方法
1.把握线索
(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例如:《背影》、《皇帝的新装》、《风筝》。
(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3)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四、答题格式
1.本文采用了XX顺序,此种顺序的作用是XXX。
2.文中某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是:先是xx,然后xx,再然后xx。
五、典型例析
(一)一百元的旅程
①“得知你家困难,寄钱一百略表寸心。”不行,不行,他一笔划掉,拧眉沉思片刻重新写道:“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治病要紧,别拖了。”不行,还是能看出来。他用笔敲一下头:怎么措辞才好呢?
②“已经下班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催促。
③“就好。”笔尖在汇款单上附言栏划动着:“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把用到最要紧的地方吧。好心人。”
④走出邮局,他长长地吁了了口气。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妈还病着么?唉,妈怎么就不听劝呢?不能怕花钱就不治病呀!爹竟帮妈说话,难道没看见妈病痛的样子么?以后会治,总是以后,以后是哪一天呢?他叹了口气。
⑤来城里上学时,爹非要把最后的50元钱再给他带上。那怎么行呢?我带的钱已经足够多了。你能说别人家的孩子一学期花多少,这哪能比呢?我不是他们,另行咱家也不是别人家呀。真的够了!爹,你别难过,妈看见又要流泪了。我会吃好的,会看护好自己,会常给家里写信。他眼里流着泪花,扭头看看身边,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他。
⑥开学后,学校评学习标兵。他没想到学校一下子奖给他一百元!拿到钱,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把钱给家里,让妈妈治病。但是怎么寄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以“好心人”的名义把钱“捐”给家里。
⑦有了这一百元钱,再借点儿,妈总可以去看一下病买些药了。对,一定要让妈去治病,不能再拖了。得写写封信再劝一下他们,今晚就写!他想着,似乎妈已经去了医院,病也好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⑧太阳的余晖快褪尽了。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幻着形态。看,那不是爹在躬身犁地么?不,像是在推车。哦,还有妈,多像拖着病体在地里劳作的妈妈呀!还看得见她那飘动的白发……
⑨十二天后的上午。天晴得真好。人不觉得太热,暖得很。放学时,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张纸。看到那张纸的瞬间,他一阵眩晕。他的心在颤,手在抖,一张年轻坚毅的方脸痛苦地扭曲着,强忍的眼泪还是泉涌而出。泪珠溅落在汇款单上,打湿了附言栏中那两行小字:有个好心人给咱家寄了些钱,给你一百元。要学好吃好,家里平安,别挂心。
1.本文巧妙地使用了插叙,请概括插叙的内容与作用。
(二)13元“遗产”
凤仙草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我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了,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本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2.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跟踪训练:
母亲
肖复兴
(1)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
是不让她摸。
(2)望着这个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3)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地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4)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我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5)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6)“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7)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8)“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9)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10)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11)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12)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13)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14)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养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15)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16)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17)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反感→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