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只要从小培养,它就会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长日久,书会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如何让孩子从繁重的功课中解放出来,从电视机、游戏机旁边走向奥妙无穷的读书生活呢?
高招一:电视“做媒”
茶余饭后,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和原著相比,这部电视哪里哪里改编得好,哪里有出入,哪个人物比较具有原创性,哪一个不同于原著。于是,孩子便会有兴趣去翻看原著了。孩子看原著时,我们在及时和他就书中的内容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在电视作品与纯文学作品中找到一块阅读的天地。
高招二:旁敲侧击
父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讨论对想要让孩子看的几本书的看法,一旁的孩子可能会记住父母的争论,孩子受好奇心理的驱使,会对这些书产生兴趣,主动去阅读这些书了。
高招三:营造氛围
曾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孩子从记事起,父母就在她的儿童床上铺了厚厚的一层书,孩子一天天在书堆上长大,她没有弄脏、弄折一本书。她似乎对书有一种眷恋,长大了她从不挑吃挑穿,她的漂亮衣服比别人少,但她的各色藏书比别人多,她可以从书柜里为你精选出不同题材的美味佳肴。
高招四:明星效应
我们可以在孩子崇拜的明星上下下功夫。查查明星的个人档案,把那些爱好读书的歌星一一介绍给孩子。偶像的喜好让孩子也像模像样地读书,他读书肯定有学偶像的成分,但这总比学他们养几只猫、几条狗强多了。明星效应在让孩子读书这件事上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高招五:见缝插“书”
学生和家长经常会抱怨没时间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处于空闲状态。比如在临睡前,吃过午饭后,在站台候车时。
高招六:对症下药
“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我国的一句古语。可现在有很多孩子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找到他的软肋。比如:他的作文差。我们可以在他写一篇作文之前,先让他看一本书,读一遍,记一遍,让他将所有能理解的词汇尽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我们再加以修改。孩子的作文肯定会有起色,再告诉他这一切都是因为读书改变的。慢慢地,孩子便会主动找书来读。
高招七:吊足胃口
父母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故意讲到一半就刹住话题,让她自己去查书,寻找故事的结局。或者经常问孩子几个问题,并时常说孩子答得不对,或不完全,孩子们不服时,再告诉孩子去查书。有时可以故意说错,测试孩子书读得仔细不仔细。孩子们不示弱,劲儿就较在看书上了。
高招八:以身作则
身教重于言教,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初始阶段,如果爸爸妈妈能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阅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要在孩子读书的时候还要大开电视,家长看得津津有味,怎么还能期望孩子去安静的读书?
高招九:亲子共读
这里的亲子共读是指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其实并不是要做父母的去细读每一本书,我们只需了解一个大概内容,就可以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饭桌上、睡觉前“不经意地”和孩子聊一聊对某一书的看法。如:“你看到哪了?看到他们“搞破坏”的那一段了吗?” “你看得比我还快呢,看来妈妈要加小灶!”在这样的闲聊中,孩子还会紧张吗?如果孩子谈的内容是你所不知道的,你再大加赞赏一番,孩子不一回家就钻进书堆里才怪呢!他有成就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