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走近毛虫老师书写生命传奇大杨树

发布时间: 2016-11-29 10:46:43 作者: rapoo

原解放区教科所所长许三营在大杨树的主题帖里这样回复:幸福指数——这是近来颇为时髦的一个词儿。在大杨树的班级里,每个孩子生日这一天,老师都要带领全班学生为这个孩子诵一首精美的诗歌;在大杨树的班级里,圣诞节的早上每个孩子的桌斗里都会有一本“圣诞老人”送给自己的童书;在大杨树的班级里,孩子们会收到老师出差带回来的“状元豆”;在大杨树的班级里,家长舍不得为自己购买童书的孩子会收到老师免费赠送给自己的童书;在大杨树的班级里,中秋节的早上,老师会带着全班孩子一边品尝香甜的月饼,一边朗读《月儿圆圆,月饼甜甜》;在大杨树的班级里,每到星期三下午,孩子们会和家长一起在电教室里欣赏《石头汤》《犟龟》等精美的绘本;在大杨树的班级里,考试的前一天,老师还在用柔柔的声音为孩子们讲《夏洛的网》;在大杨树的班级里,一个胆小、自卑、不善言谈的小女孩挤到老师身边说“老师,我想当班长”……

多少老师为了一个个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不厌其烦,谆谆教导,“要好好学习”“要考个好分数”,然而却很少有时间静静想想“孩子现在幸福吗?”我不知道生活在大杨树班级里的孩子们将来如何,但我知道他们如今生活在呵护里,生活在感动里,生活在憧憬里——他们一定是幸福的!

焦作市教科所张硕果老师也敲下这样的文字:看到这样的相互编织,看到这样的生命交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孩子的童年生活将因此丰富而美好,教师的职业生涯将因此充实而幸福。我们相信,大杨树的名字将因此刻写在那一群孩子年轻的生命里,我们也相信那一群年轻孩子的生命也将刻写在大杨树的这一段职业生涯当中。我们生命的意义不正在于此么?让每一个生命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也许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

两位引领大杨树走上新教育旅程的人,给了她和孩子们如此高的评价。大杨树下,记录着她和孩子以及家长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着在大杨树下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

大杨树下,和家长牵手走过

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深深地吸引了大杨树。让她感动的是钢七连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这个信念深深根植于钢七连每一位战士心中,牢牢地扎根在大杨树的心中,成为大杨树做新教育的信念,成为他们全体学生和家长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深深地影响着大杨树和她的孩子们以及家长朋友们。

带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大杨树老师开始发动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一同成长。让家长也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他们共同构建幸福和谐的教育共同体。

2007年暑假前开始,大杨树老师坚持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一年时间给家长写了二十多封信。每封信给家长谈读书,谈孩子的变化,谈他们在学校编织的美好生活。每封信她都要告诉家长: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播种,播下读书的种子,播下坚定的信念——不抛弃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放弃书对孩子的滋养。

种子,是一定要播到泥土里的。播种的过程很艰辛,也很难在短时间里收获。不要紧,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信中,大杨树告诉家长:“几乎每天我都能收到家长写的回复和感想。有了你们的这些文字,我们就把您请到了教室。您不愿、不好意思当面对孩子说的话,通过语言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理解你,就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样做,比您每天无奈地训斥孩子要好多少倍呀!”

渐渐地,家长们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范庆坤的妈妈说:我原以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孩子就可以变得知书达理。现在明白,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中责任多重大呀!

刘征辉的妈妈也说:“每天看着孩子不爱学习,我总想放弃征辉,不管他算了。可是老师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让我坚持下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也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对于一些跟不上的家长,大杨树抱定同样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3月3日下午,金宏伟跑到大杨树老师身边,声音轻轻的,但很大方地告诉她:“老师,明天是我的生日。”大杨树老师向孩子郑重承诺:明天一定会有一首美妙的诗送给你,会有美好的祝福进入你的生命。

晚上回到家,大杨树就开始寻找适合孩子的诗歌。春天出生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带有春的气息,应该在一年之始,人生之初就让孩子立下一个坚定的信念。《绿叶映着你的脸》正适合此时的金宏伟。

绿叶映着你的脸,

迎来了属于你的春天,

亲爱的金宏伟啊,

你栽下一棵树,

你的生命就与大地相连。

为土地不吝惜汗水,

落地就变成了甘泉,

亲爱的金宏伟啊,

你为春天而劳作,

你已经变成了春天。

“你栽下了一棵树,你的生命就与大地相连。”大杨树久久地望着这句话陷入沉思,怎样让这句话变成现实呢?眼前忽然一亮,学校不正在组织一个活动吗?利用星期六组织部分学生到影视城种树,这不正是个好机会吗?

晚上,大杨树激动得久久难以入睡。早上,赶紧奔向学校,想把美妙的诗歌,早些送给孩子,想早些实现这一美好的计划。

来到教室,大杨树组织学生抄完诗,把金宏伟请到讲台上。全班同学用美妙的声音伴着黎明晨光,在金宏伟生命的黎明,把诗送到了孩子的心中。

仪式结束,大杨树拦住正要走下讲台的金宏伟,问他:“你栽下一棵树,你的生命就与大地相连。你愿意去种下一棵树吗?你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和大地相连吗?”孩子点点头,眼中露出渴望的眼神,“星期六你去影视城种树吧,种下这棵树,你的生命就会与大地相连。”金红伟惊奇地望着老师,使劲儿地点着头。全班同学惊呼起来,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大杨树告诉孩子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精彩,你会有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刻。同时也告诉金宏伟,让他把去影视城种树这件事告诉家长。

没想到,第二天金宏伟却告诉大杨树,他的家长不同意他去。大杨树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很多时候家长不知道我们做一些事情的用意。她安慰了过孩子,就赶紧拿起电话给金红伟的家长联系。打了四五个电话,终于做通了金红伟家长的工作。

2008年3月9日,金红伟在爸爸的帮助下,在影视城种下了一棵树。他种树的意义不在于到影视城种下一棵树,而是在于他在自己年轻的生命中种下了一棵树,种下了一种信念。以后,胆小的金宏伟上课时,总是高高地举起小手。这棵树真的种在了孩子的心里,种在孩子的生命里。而家长也变得关心学校、关心孩子了。

走近毛虫老师,书写生命传奇——大杨树下的故事(上)作文

走近毛虫老师,书写生命传奇——大杨树下的故事(上)作文

走近毛虫老师,书写生命传奇——大杨树下的故事(上)作文

走近毛虫老师,书写生命传奇——大杨树下的故事(上)作文

“不抛弃,不放弃”已根植于每一位学生与家长心中。有了这种信念,他们构建了一个幸福和谐的教育共同体,他们的教育生活变得美妙无比。家长、孩子、老师共同编织着美好的生活。

读《彼得潘》时,大杨树出了这样一道导读题:请孩子画出自己的心思地图。打开范柳依的作业,上面画着她的心思地图:我有时候想飞,有时候想去旅游,我的心思地图杂乱无章。令人感动的是妈妈也画出自己的心思地图:我的心思地图很有规律。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庭。斜斜的两道线,是我偶尔对自己追求的思索。

看了母女俩的心思地图,大杨树在想,自己的心思地图是什么?经过思索,她在柳依的本子上画下了自己的心思地图:在书的陪伴下,我带领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走上一个高度。这时,我会思索,我会反省。让后带着他们再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大杨树拿着这三张心思地图和全班孩子交流,家长、孩子、老师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共同体,那时的幸福与甜蜜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他们的信念已经开出了美丽的小花,这是他们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对生命丰富的渴望。

几年来,大杨树和她的家长朋友共赏绘本,共读童书,共同穿越诗歌。这个幸福的共同体抱定“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不断成长。老师和家长已经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同盟,精心地用爱、信心和耐心,为孩子们编织着一张“夏洛之网”,为孩子的成长不断注入:爱、宽容。信心、责任、执着、勇气……

我们在孩子的生命之初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我们让孩子成为“紫丁香”,还是成为“杂草”?做新教育,我们总是无限相信美好事物的力量。比如故事,比如音乐,比如诗歌。这些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孩子就会成为美丽的紫丁香。

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是一年漫长的穿越,涉及到唐诗宋词、农历、绘画、书法、民风民俗……在这一年中,大杨树带着孩子们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春天,在杏雨柳风中欣赏梅花的高洁、桃花和杏花的娇艳,从一朵朵、一树树的花中领略古诗的美妙;夏天,和荷花一起开放一起枯萎,他们的诗词也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一个生命的轮回,同时,他们走进李白,感受他的浪漫主义风格;秋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他们就跟着苏轼——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成就的伟人,他们要在他的一首又一首的诗歌的吟诵中,触摸这一伟大诗人的伟大灵魂;冬天,他们将走进雪的世界,品味“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思念和质朴,感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恬静和温暖,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和豪迈,同时,他们要去看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体会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强烈责任心……

在穿越这一个诗歌的四季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芬芳和色泽后,在穿越诗歌中四季的心情和精神后,他们的生命也必定会丰盈而深邃起来。

这是一个奇妙的课程……

冬至开始,大杨树领着孩子们读杜甫的《至后》。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抄抄读读,了解一下大意,然后背诵。学生的诵读没有什么感觉。

而孩子们触摸到诗词的温度要从水仙花说起。

冬至,大杨树和孩子们开始一轮农历天空下的行走。孩子们读了十二月的花令——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他们共同提议养几盆水仙。可是天气寒冷,直到放假,水仙也没有绽放。放假时,几个孩子把水仙搬回了家。

开学了,几个搬走水仙的孩子没有提及水仙花的事。大杨树向他们询问此事,几个孩子遗憾地说,水仙花在寒假里开过了,我们看不到水仙花了……

范柳依告诉大家,虽然我们看不到开放的水仙,但我们可以看水仙的照片。因为妈妈把水仙开放的样子拍了下来,发到了博客里。

大杨树把柳依妈妈拍的照片从博客里“挖” 出来,制成幻灯片,找来诗歌,配上优美的音乐,他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早晨。

美丽的花,动人的诗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可没见到水仙花的孩子们还是略感遗憾。过了几天,郑一鸣高兴地对大杨树说:“老师,我家的水仙花开了,我把它搬到学校吧。”大杨树愉快地答应了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期待着水仙花在五二班的教室开放。

一鸣深深地被水仙吸引,对那盆水仙珍爱有加。可是意外却发生了——水仙花被他不小心碰到了地上。孩子伤心、难过,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受伤的水仙》

啊!我家的水仙开花了。那散发着缕缕幽香的水仙花,那婀娜多姿的水仙花,那分外妖娆的水仙花,竟在我家绽开了笑脸!

我仔仔细细地端详、审视着这盛开的水仙花,回忆着爸爸刚买来时的情形:外婆竟然说,大蒜怎么用盆儿装着。它确实太像大蒜了,俗话说“水仙不开花——装蒜”。难怪外婆要把水仙当大蒜呢!

水仙花,在一棵棵“绿草”中,露出了雪白雪白的“小脑袋”,“脑袋”上还有黄澄澄的“小眼睛”。多么高雅的水仙花,多么美丽的水仙花,多么可爱的水仙花!

我陶醉在这“繁华绿叶”中,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想象着如果把它搬到我们教室里,同学们将会在芬芳的花香中……突然,“啪”的一声,可爱、美丽、高雅的水仙花掉到了地上。

我心痛极了,一阵阵的酸辛催赶着,我连忙把它“抱”了起来。小心翼翼地重新把它栽到了盆里。

今天上午,电脑里传来熟悉的歌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禁不住去看一眼昨日“毁容”的水仙花,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哎!可怜的水仙花,哎!遭殃的水仙花,哎!受伤的水仙花。

水仙虽然受了伤,孩子们依然期盼她的到来。于是一鸣的妈妈把水仙稍加修整。水仙在五二班同学的千呼万唤声中来到了教室。

水仙静静地站在窗台上,洁净、优雅,如一位仙子,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走进教室的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如同见到了老朋友,用热切的目光望着这位水中仙子。这个早晨,他们再来吟诵描写水仙的诗: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经过老师的点拨讲解,孩子们已经了解诗的大意。诗歌,应该更深的走入孩子的心灵。于是,大杨树和一鸣一起端着水仙花走上讲台。孩子们望着水仙花,水仙花注视着孩子们。此时的教室花香弥漫,诗香芬芳。

在花香与诗香中,魂牵梦绕的水仙花让我们穿越了时空,与古诗交融

一年的时间,他们诵读着一首首关于节气的诗,欣赏着随季节变化带来的古人吟诵万物千姿百态变化的诗。

两个孩子折了两枝桃花带到教室,他们诵读陆凯的《赠范晔》,并把孩子的名字嵌入诗中。

春雨在夜间飘落,他们读杜甫的《春夜喜雨》,让孩子根据早上观察到的情况改写最后两句——晓看浓雾中,隐约点点红。

百花争艳的春天,他们进行百花课程,桃花、杏花、海棠花进入他们的世界。

2009年3月19日早上,大杨树老师从学校花园旁经过。不经意间,发现红叶李的花朵已经绽放!淡雅的花儿羞涩地站在枝头,她将第一丝春意送到了校园。

回到教室,大杨树赶紧找到《咏红叶李》这首诗,迅速在网上找来图片,抓紧时间制作幻灯片。她要把这春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孩子们。

这时,数学老师来到教室,告诉大杨树,昨天有几个孩子在课堂上与她顶嘴。听了数学老师的讲述,她真想立刻叫来这几个孩子狠狠地训斥一顿。然而,做新教育实验已有两年的时间啦,这两年的时间让大杨树学会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急不躁。等数学老师走后,她什么也没说,就开始美妙的晨诵。

配着画面,伴着音乐,加上孩子们柔美的声音,红叶李渐渐走进孩子们的眼中。为了让红叶李更近地走近孩子,大杨树带着他们来到小花园,去观赏娇艳动人的红叶李。

在微风中,在晨光中,在红叶李树下,孩子们仰起小脸,开心地望着红叶李小巧、可爱、醉人的笑脸。他们忘情地吟诵着《咏红叶李》。此时红叶李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整个早晨,孩子们沉浸在淡淡的花香和浓浓的诗香中。回到教室,大杨树想起了晨诵之前的事情,她感慨地对孩子们说:“你们或许淘气,或许顽皮,甚至顽劣。但是,无论如何,老师都要将最美好的东西送给你们。因为你们应该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

数学老师提到的几个孩子,懊悔地低下了头。随即,他们又坚定地抬起头,眼睛那么明澈、透亮。目光中分明告诉大家:他们要成为最美好的。

这个早晨,大杨树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了孩子们。一年的时间,他们行走在农历的天空下,从诗词中收获了许许多多。

夏天,他们进入荷花课程。周敦颐的《爱莲说》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的儒道思想。

2009年6月27日,风雨大作,大杨树给孩子们发去短信:历史竟有这样的巧合,千年前的今天,苏轼望着西湖望湖楼前欣赏了一场瓢泼大雨,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感受了一场狂风暴雨。读一读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苏轼一起感受这样的暴风骤雨吧。

秋天,桂花开放,他们驶入桂花课程的港湾,开始“桂花诗词之旅”,孩子们最喜欢“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这两句。

大杨树和孩子们的诗词诵读,从自然界景物逐渐开始走向人物。他们开始读苏轼的诗,开始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从苏轼的诗里,孩子们了解了苏轼坎坷的人生,体会到苏轼的淡定与旷达。《定风波》更是让孩子们学会了苏轼一样的处事态度。张家齐的英语没考好,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也无风雨也无晴

残酷的月考终于结束了,但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有风雨又有晴。

他的数学成绩优异,英语只考了68分。

回到家,不免有些沮丧。我打开了久已不用的点读机,上面似乎有些许的灰尘,我仔细清理干净灰尘,也清理考试失利的阴影与我对英语的排斥。

第二天,老师问我英语成绩时,我以极度自豪的声音大声回答道:“六十八分”。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

下课,我照常与朋友说笑,有人对我说:“你脸皮真厚,考这成绩也敢说出来,换我可不行了。”

“呵呵,是吗?我脸皮真这么厚,我怎么不知道呢?”我开玩笑的回答道。 一阵欢笑声飘进我耳朵里,我的大脑却极奇平静,“下次,我的成绩一定会让你刮目相看”。

这时,我仿佛又听到苏轼豪迈的声音:“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每一个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来自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每天又带着各自不同的性情。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我们每天遭遇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如果我们能像苏轼一样淡定、旷达,我们心中,一定会“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