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底线是不伤害
——《正面管教》读书感悟16
韩素静
“大多数大人的用意确实是好的——他们只是想教导孩子更加尊重别人。问题是,当我们反击孩子的行动时,我们自己却用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想教给孩子尊重别人。在反击孩子的行动过程中,我们一心要通过责备、羞辱和痛苦让孩子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这段话出自《正面管教》第12章。确实如此,作为父母,我们的一颗心几乎全都给了孩子,有些甚至忘记了自己。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这份爱,孩子感受到的是爱吗?同理,在学校里,教师也是期盼学生成长,有些教师常常在痛批孩子后再说:“你们现在可能会恨我,但你们长大后就会知道我对你们的好了。”这句话不知是否被学生接受,但,这句话也许会成为对教师有较好疗效的自我安慰的药。
真的是如此吗?爱,真的可以以“现在恨我”为前提吗?不,真正的爱应该是智慧的爱,应该是让对方能接受的爱,凡是以伤害为前提的爱都不是理智的爱。很多时候,我们表达的不是爱,而是自己对孩子的不接受,于是,我们便打着爱的幌子,做着责怪、怒斥、羞辱的事情。
那么,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一章节给我们提供了多个思路:“寻找积极的方面”“先假定孩子无辜”“表达我们无条件的爱”等。
什么是“寻找积极方面”呢?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萝莉被停课了,因为老师在她的柜子里发现了香烟,但回家后,萝莉给爸爸说,她不知道香烟怎么来的,她拿起香烟是想把香烟交给校长,结果没想到被老师发现了。父亲了解萝莉学校的情况,所以,他不相信萝莉的话,他对萝莉撒谎很痛心,他更担心萝莉会因此陷入抽烟、喝酒、吸毒而毁了她一生。爸爸真想责骂并惩罚她一顿,但他忍住了,他决定寻找这件事情的积极方面。是的,再糟糕的事情也一定有其积极的方面。父亲想,“孩子也许正在冥思苦想如何既坚持家里的价值观,又不脱离朋友的圈子;萝莉撒谎的惟一原因可能是因为她那么爱爸爸,不想让爸爸失望。”是啊,当遇到孩子撒谎时,我们首先应该想想他为什么撒谎。试想,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当孩子在外面打架或者受老师批评后为什么也要隐瞒?这其中,是否也有一定积极的原因,除了害怕家长惩罚外,孩子是否还害怕家长对他失望?“怕家长失望”就是孩子还想继续维护自己优秀的模样,这就是孩子撒谎的积极方面。
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想成功。每个孩子都想和别人有良好的关系。每个孩子都想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当孩子发生不理想的行为时,请我们先理解他们,先“假定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就不会认为孩子是在故意给我们找麻烦。他们想要的是积极的结果,只不过他们尚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或者还没有成熟到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在我家,我当然能发现儿子身上的弱点和不足,例如见到美食他就不知节制了、自己的房间乱成猪窝也不想整理了等,但看到这些,我都在想:这不是儿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是人身上的劣根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再看儿子,我看到的就全是优点。是的,父母要自动摒弃,摒弃那双总挑剔孩子毛病的心理。
我们无条件地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更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书中说:“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要比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需要知道,他们比我们生活中的任何财产都重要。”是的,孩子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2008年,11岁的儿子把花费1300多元钱的自行车丢了,回到家,他非常恐惧,看着他的惊恐,我把儿子搂在怀里,告诉他:“没事没事,只要你没事就好。”是啊,我们爱自行车,但我们更爱孩子,所以,此时,我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再去羞辱、责怪孩子,因为这一切都不是孩子故意造成的。
“我们经常唠叨要孩子们做得更好。我们希望他们更好,是因为我们爱他们,并且认为如果孩子做我们认为对他们好的事,他们就会更幸福。他们经常听不到我们想让他们做得更好是为了他们,他们听到的是‘我永远做的不够好。我达不到你们的期望。你们想让我做的更好是为了你们自己,不是为了我。’”原来,过高的期望也许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原来,我们有时候不能接受的不是孩子的未来,而是我们自己的脸面。
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做伤害的事情,在一种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中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孩子能够从中学习,并持续成长吧。请谨记,爱孩子,要以不伤害为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