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棉布情结
烈日炎炎,蚊虫猖狂,趁着周末给儿子撑蚊帐、换凉席。正当我忙的满头大汗时,儿子跑过来表示抗议:“撑上蚊帐显得空间狭窄,我也不喜欢用凉席,粘不唧唧的,特难受。”儿子又补充道:“别忘了给我换粗布的,粗布的环保又吸汗。”
儿子的一句话把我带回到童年的记忆。很小的时候,裹着小脚的奶奶总喜欢盘坐于小床上在煤油灯下一拉一送地纺线,一小筐棉花捻子不一会儿就绕满了锭子,有时奶奶一个晚上可以纺出两个穗子呢,然后跟邻居合伙拐线、浆线、染色、络线、织布,再后来就变成我们身上的小衣小裤、床单被褥,还有的人家将织好的棉布拿到集市上去买,补贴家用。
60年代的普通人家大都在春节、夏天才为孩子做新衣。那时的孩子都盼着过年、过端午,渴望穿上崭新的衣服在小朋友们面前炫耀。唯独我与众不同,因为我皮肤不好,崭新的棉布做成的裤褂、床单分外粗涩,若愚阴雨天我会因皮肤瘙痒整晚上睡不着觉。那时总盼着有个小姨或姐姐,那样就可以穿她们剩下的衣服,那时的粗布经过反复的洗涤会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贴身。对我而言,此时的棉布才是上上品。
虽然不喜欢穿棉布新衣,可我依然喜欢看老人纺线、织布的情景,那么恬静、那么安逸,好像一副唯美的画卷。
75年,妈妈为庆祝我成为一名小学生专门为我做了一套解放军绿的洋布衣裤;80年,升入初中的我又第一次拥有了一件橘黄色的确良上衣,“的确良”的细滑让我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可好景不长,炎热的夏季,“的确良”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样“的确——凉快”,出汗后紧紧地贴在身上。对比之下,我还是感觉妈妈剩下的棉布衣裤更舒适、更惬意。
随着科技的发展,粗布被涤纶、亚麻、牛仔、纤维、真丝所代替,最近还流行起纳米和莫代尔来,床单、被褥、衣服裤子也都因花色不同、材料不同而流光异彩。进的商场,用手摸摸那些琳琅满目的衣服,禁不住问下这是什么料子,那是什么料子,而老板的回到也大都是些难懂的术语,这些专业术语让我转身即忘,价格更是令人咂舌。
时尚华丽的服饰,并没有减退人们对棉布的热爱。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免不了惦记起粗粮、野菜;穿多了纤维、纳米材料的又开始注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曾几何起,市场上又刮起了棉布热潮。刚开始是推着小车、摆着地摊的“山东老粗布”,一套三件套床上用品几十元、上百元不等,紧接着是“粗布情缘”、“山东鲁锦”、“山东淄博”应运而生,再后来,“憨婆婆”占据了大部分市场,“罗莱家纺”、“紫罗兰家纺”、“盛宇专卖”都一窝蜂似地主打起棉布制品来。一件上衣200-300元,一套床上用品动辄就上千元,去年因被评为女工先进工作者而奖励了一套“憨婆婆”三件套,老公、儿子甚是喜欢,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老公夏天的衬衣、短袖指名要穿粗布的,儿子的床单、枕套也要低碳环保的。穿的、铺的、盖的、枕的都换成了“老粗布”,色泽鲜艳的条纹、简略粗犷的线条、柔软舒适的感觉,那份温暖、那份温馨不觉充盈心头。棉布就像一个纯净而不虚情的旧友,一朝相见,宁静致远。
“送给你,我的一份棉棉的心意!”最喜爱电视广告中漂亮女孩那动人的广告词。棉布,绵绵的情,棉棉的意。40年后的今天,棉布依然成为全家的首选,在我而言,棉布虽不如丝绸的娇贵、化纤的挺括、牛仔的坚韧、莫代尔的贴身,但它却熨帖着我们的肌肤,拥有它,你不必担心褶皱变形、也不必劳神费力地干洗、熨烫,它犹如一位淳朴温情、善良厚道的小家碧玉,不随波逐流,不羡慕富贵,它在平淡中拥有自己独特的风韵。
“妈妈,姥姥总说你小时最烦穿棉布,这挺好的棉布,你怎么就不喜欢呢?真是不懂得绿色生活!”儿子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妈妈小时哪有你们现在享福呀,妈妈小时候穿的粗布线粗、掉色,夏天穿上一件新衣服,晌午回来会发现胳膊上、后背上会有蓝色、绿色、红色的痕迹,稍不留神还会给你弄个大花脸,哪像现在呀,虽说同样是粗布,可这色泽、纹理、手感比我小时强多了……”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同样是粗布,可无论从材质、纺织机器、色泽、含棉量(精梳棉)都是今非昔比,你们是因为穷穿棉布,我们现在是提倡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穿粗布。小小棉布也蕴含着信息发展和科技进步呢!”
看似不起眼的粗布却彰显着祖国90年的科技进步和飞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粗布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于2013.7.3刊登在《濮阳广播电视报》)
剑
报边杂写(刘学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