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向 真 正 的 教 育
———我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一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我曾有幸聆听了他的专场报告,油然而生仰慕之情,为揭开对他的教育思想所蒙的神秘面纱,我浏览了他的博客,拜读了他的部分书籍,进一步领悟到他的教育真谛。
拜读李老师的成名作《爱心与教育》,使我再一次体会到成功者从沉重的话题中也可以找到快乐。在这本书的扉页,作者写了这样两句话: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几乎浓缩了全书的内容。逐页阅读,你会发现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这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蘸着泪水和欢笑的文字。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毅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深读下去,令我拥有无限感动。
感动之一:李老师所拥有的爱心与童心。
正如李老师所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只有童心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滋润童心。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学生生日到了,他会笑眯眯地送上一份礼物;节假日,他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
感动之余,我也在反思自已:我拥有李老师的爱心与童心吗?
依然记得刚刚登上三尺讲台时的那份激情与热情,课上轻松自如,豪情万丈,课下与学生促膝谈心,做游戏,打得“火热”,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付出必有回报:所带班级成绩优异,师生关系融洽。记得第一届学生带了两年零两个月,当学校突然调我到毕业班时,我与学生失声痛哭,学生们自发地联名上书校长,每人都给我写了一封信,还送了自制的小礼物,使我着实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我想:根本原因在于爱,在于对每位学生的无言而有力的爱,还有那份时常荡漾心间的童心。
去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积极营造一个团结向上,温暖和谐的大家园。到目前为止,不谦虚地讲,我的每位学生都很“爱家”。我引导孩子们制定班级口号、誓言和班歌《相亲相爱一家人》,还与孩子共同确定了班级目标:管理争免检,学习创丰收。并依每次月考成绩确定新目标。另外,我还有一支“强心剂”,班级目标实现,满足同学们一个愿望,曾经孩子们要求到我家里玩(十几人做代表),我盛情接待,他们意外地喊我“妈”,着实幸福一把。曾经与部分孩子们共约西环公园(家长接送),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看到路人异样的目光,孩子们特满足。逐渐地班级凝聚力、核心力形成,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我想:幸福的根源在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的尊重与理解,形成了师生合力。
感动之二:李老师强烈呼唤的民主、科学与个性的教育思想。
李老师积极倡导用心灵赢得心灵的民主教育,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科学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的个性教育。
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应是他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他把后进生看做朋友,后进生称他“哥们儿”,从而用心灵赢得心灵。李老师认为后进生普遍存在这样的规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于是他印制了“进步报喜单”,既允许其反复,又鼓励其进步,从而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后进生,让他们在自我教育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
这本书中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万同的故事。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这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掩卷深思,我有一丝安慰,我时刻铭记: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尝试的做法是:真情换真心,并让他们忙乎起来!
平常,我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特别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不断鼓励他们。我还通过校信通发短信表扬孩子的进步。每周个人量化积分进步者,发喜报。我还针对个人特点特设了一些岗位,如:零食官、语言官、创收官(收卖废品)、水官、门官等等,让他们为班级尽心尽力。
班内学生小A思想偏执,逆反心理强,曾顶撞任课老师,家庭负面影响较大。与该生打交道可谓持久战。刚开始,他拒绝与老师交心,认为教师都是与他作对。我坦诚相告,我从未单独给他家长打电话,每次发信息都有意识让他看短信内容,为的是消除他的敌对情绪。后来多次交锋,试着让他接受老师的真心谈话。他与女生发生矛盾,我苦口婆心相劝,但他依然态度蛮横,坚决不认错,我不得不来点儿硬的:“既然无法接受老师的调解,那你就拿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好了再来找老师!”我转身就走了,在那一刹那,我掉下了伤心的眼泪。想不到,该生心理防线彻底摧毁,他痛哭流涕,诚心道歉。至此,终于感化了这块顽石。
《爱心与教育》带给我的感动远不止以上两点。愿我们大家都能来读这本书,从李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