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爱情交织成战火中的别样人生
——读林语堂的《风声鹤唳》之后
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题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一套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之后还将播出《太行山上》等与抗战有关的剧目,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暑假闲来无事,除了观看与抗战相关的电视剧之外,我又阅读了有关抗战题材的书籍,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比如林语堂的《风声鹤唳》,读完之后,感触很深,与大家分享一下。
初读《风声鹤唳》这个书名,首先想到的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当书本被一页页翻过,对《风声鹤唳》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深入,读完之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真是一曲友情,爱情交织成的战火中的别样人生交响乐啊!
《风声鹤唳》是以乱世飘零的战争逃亡生活为大背景,讲述了不同际遇的三个人(老彭、姚博雅、崔梅龄)在国难当头生死存亡时刻做出的对生活和命运的选择,是《京华烟云》的续篇,与《京华烟云》《朱门》并称为“林语堂三部曲”,此书也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版的《飘》。
在战火硝烟中,种种惨不忍睹的景象已是风声鹤唳,而战火中的爱情则是几度草木皆兵,但是作者凭借自己高明的写作艺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血肉丰满,又拥有着切肤的痛苦,却少不了跳动不安的心的人物形象,他们由小情,小爱走向了大情、大爱,在救助他人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展现出那个战乱的年代最振奋人心的画面,尤其是结尾博雅的墓志铭:“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更能
让我们感受到这真是一曲“友情,爱情交织成战火中的别样人生”交响乐啊!
感悟一:真爱的路是艰难的,但同时又是激荡人心的。小说中的崔梅龄(丹妮)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一个人物,赋予了她独特的个性特征,她敢于面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战争中他人不曾有的勇气,她从狭隘而缠绵的小我中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真正拥有大爱的人,以大苦难为自己的责任,而调整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在林语堂的笔下,丹妮从一个追逐于自己爱情的最普通的女人俨然变成了后来的似观世音一样的女子,特别是当她喜欢上了老彭之后,再次面对博雅为自己的付出时(为了心爱的人的幸福,宁愿自己死去),毅然决然地与博雅的“灵魂”成了亲。虽然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结局,但是这恰恰能够表现出作者对战争中爱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性人格的升华,对生命自身的诠释。
感悟二:人世间友情的温馨,友爱的弥足珍贵。小说中老彭为了朋友博雅而毫无好处的在战乱中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一路奔波忙碌劳累的照顾朋友的情人,即使后来他爱上了丹妮,但为了自己的朋友他选择了离开。而同时博雅在后来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喜欢上自己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心是痛的,但也是慷慨的,他对梅岭的爱是忠贞的,无论何时都甘之如饴爱,既然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长厮守,既然她已不爱自己,为何不选择放开她的手,不给她包袱,让她去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呢,因此,博雅为了成全丹妮和自己的朋友,他毅然选择了离开,永久的离开。离开,让一切变得简单,让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谅的理由,让心爱的人去追随自己的真爱。这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占有,爱是给予。
感悟三:人人都要有一颗大爱博爱之心。小说中刻画的老彭的形象,可以说是最亮丽的一笔,因为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博爱,一个时代的活雷锋的形象,也让我们认识到,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要有一颗大爱之心,博爱之心。老彭总是视他人的苦难为自己的苦难,急人所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难民再多,他都会关注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战乱中他给大家找到了家,为那些受到战争种种伤害的人们,展露正常的生机;当丹妮怀了博雅的孩子,老彭为了安抚丹妮的心,答应做丹妮孩子的父亲,给孩子一个姓;而当误会消除,博雅前来,他却主动退出,他的献身和牺牲精神即使在他接受了丹妮的爱情后也从未改变,他仍然尊重丹妮的选择。这也不能不说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宗教理想:人间佛徒人间佛,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无所往,而行一切布施。
让我用小说中的一段话结束我的写作,也作为我对抗战70周年的献礼: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
(1781字)
李茹
20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