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我们进行了期中测试,测试情况如下:100分1人,90—99分的31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9人;60---69分的5人;不及格的8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15人。纵观学生成绩,从整体上看两极分化现象较明显,前半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不分上下,关键是五(3)班的“尾巴”较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低分人数比同年级其它班的人数多。别班80分以下的是十几人,五(3)班是二十几人。②低分较低。别班最低分是三四十分,五(3)班的低分是15分,况且二十分以下的不止一人。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止一次反思,寻找造成这种现行的真正原因。
一、人为方面原因: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可以说:“学生学习好的原因是相似的,学习不好是各有各的原因”。另外,数学课的特点是知识的前后联系较强,孩子的成绩一旦落下很难补上。我想:“我虽不能改变他人,但能改变自己,在我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照顾到每个学困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二、试卷上面的问题
卷面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分不清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不会求小数的倒数。
(二)、没有弄清题意,没找准题中的单位“1”。
(三)、计算方面,不能把在整数中所学的运算定律和性质灵活地迁移到小数计算中,或是马虎不认真。
(四)、没认真读题,审题,造成理解上的错误,考感觉列式计算。
本试卷共有六道大题,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大题是填空,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它的知识覆盖面较广。学生出错率较高的有:①分不清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的数量,即一个分数后面没有单位名称,它就是一个分率,也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它表示部分占整体(单位“1”)的几分之几;如果一个分数后面带有单位名称,它就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是几千克、几吨、几米等。例如:

或:

②求小数的倒数方法没有掌握,一些孩子以为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就是求小数的倒数,例如:

有的学生以为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颠倒位置就是求小数的倒数。③前面所学知识有遗忘,有部分学生遗忘了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合数是多少。例:
第二大题是判断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④题

这类题型历来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掌握,两句话中的单位“1”不一样,所以一个量占另一个量的分率也不一样。我为了让学生好理解,我是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让学生观察,虽然前面讲过一次,通过线段图学生理解,脱离线段图,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或根据这句话进行抽象思维,难度就大大增加,不易想象理解。第⑤题

出错原因在于有些学生凭感觉或靠猜测判断对与错,没想到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回想规律、举例验证。第⑥题

此题在这出现为时较早,等学习完“比”的性质之后再做此类题学习才易于接受。此题我是这样处理的,我把b除以a等于4除以5转化为b÷a=4/5,然后按解方程计算,b÷a×a=4/5×a即:b=4a/5。
第三大题是选择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②题

这道题实说不难,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没仔细观察运算符号,把括号内的减号看成加号,或是不会做。这个题型以前也讲解过,有些学生不会灵活应用减法的性质,而是生搬硬套,造成计算错误。第③题甲、乙、丙三人赛跑,甲比乙快1/4,乙比丙慢1/4,甲和丙比较,( )快些?
此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会做有情可原。考试前我把题稍微做了一下改动:把甲比乙快1/4,改为乙比甲慢1/5。这样再和第2个条件乙比丙慢1/4,结合起来再去理解“甲和丙比较,谁快些?”较简单些。
第四大题是计算。计算题型看似简单,实则是学生易于失分的题目。有些学生总是因计算不认真或抄错数导致最后结果求错。①其中有一口算题:1/9+5/6正确的结果是17/18,有部分学生结果是1。②笔算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

关键是不能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和加法运算定律,造成计算繁琐,致使结果出错。③列式计算题型我认为应该让孩子列综合算式,不应该提倡分步计算,分步计算会疏散题意的严密性。
第五大题是画图题
请3小题学生做得较好,第4小题

出错率较高有的学生找不准东偏北35°的方向,有的学生忘记标清距离5小段(5厘米),有的孩子标成了4小段。
第六大题是解决问题。出错率较高是的是第1题:

因为近段时间学习的是分数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有部分孩子可能是懒于读题、懒于思考,见分数就相乘或相除;也有部分孩子可能是不理解“全年实际完成计划的几分之几?”这句话的含义。
第4小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9 米,宽是长的1/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出错原因在于没认真读题、审题,把求长方形的宽当成了求面积;有的学生是写错了单位名称。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并进行相应的变式练习,逐步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应加强单位“1”的训练,强化量和分率的对应关系。
三、计算方面,除了教育学生认真、细致外,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类推。把所学内容形成一个网状链条。
四、 解决问题时除了认真读题、审题,理解题外,还应加强数量关系的训练,说说哪些量之间存在等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