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好几位家长的求助,和他们谈起孩子的管理,不管是重点高中的还是普通高中的,都让这些爸爸妈妈头疼不已:为了孩子都快累死了,可不知好歹的“熊孩子”却快把他们“气死了”!
通过耐心地交流,发现这类爸爸妈妈们绝大部分有自己的事业,有的做得还很优秀,然而“事不遂心难如愿”,年轻时候的他们往往有很多的梦想,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实现,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于是养个孩子替自己完成未了的心愿就成了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的首选,以至于孩子们调侃这种现象:笨鸟先飞的精神很可贵,但有一种鸟自己不飞,造个窝,下个蛋,孵出小鸟让它可劲儿飞!
交流过程中,说到对孩子的管理的程度,我就设计一个环节,端起自己的茶杯问家长:“端起茶杯需要多大的力气?”
他们对这个似乎有一点太简单的问题往往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那能用多大劲儿啊!一个茶杯而已。”
我端着茶杯继续说:
“是的,端起茶杯不需要多大的力气,两根手指很轻松就可以达到目的,我现在用满把手握着茶杯,感觉就会更牢固,如果用最大的力气紧握茶杯,我想知道你能够坚持多久?”
望着我握着茶杯的手,几秒钟就开始变得抖起来的情况,他们说:
“那坚持不了多久的。”
“是的,仅仅几秒钟我就会感觉手腕疼胳膊酸,第三种情况相比前两种要耗费极大的力气,但从物理学角度讲,杯子保持不掉下来所需要的摩擦力,在三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后来的努力都是白费劲儿!”
看到家长若有所思,我就继续说:
“现在是杯子很结实,如果杯子稍稍不结实,你会把它破坏掉的!”
“教育孩子出现问题,无非是两种原因:吃不饱饿出来的问题和吃饱了撑出来的问题。你看看那些农村的留守孩子,几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问题就是缺乏亲情,“饿”出来的问题。一只母鸡不会把小鸡托付给别的母鸡照料,一头母猪也不会把任何一头小猪托付给别的母猪。而我们人却总想在这个问题上偷工减料。
做父母,本就是个累人的活。而且这个活,没人能替代得了,也没有捷径可走。幼时的“麻烦”减少了,将来的“麻烦”却更多,再苦再难,都要自己带孩子:亲吻、拥抱、爱抚、触摸等等动作,在表达情感之外,也是在触发人体内掌管生长发育的基因和激素,以刺激孩子正常发育。
城市的很多家庭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子转,爷爷说河南话,奶奶说上海话,妈妈普通话,爸爸四川话,小姨着急教他英语,结果孩子三岁了居然还不会说话,这就是“吃饱了撑出来的问题”。
千百年来,每一个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将来衣锦还乡,给自己挣足面子。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世界上存在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天上飞翔的有老鹰也有嗡嗡响的苍蝇,地上跑的有威武的老虎也有吱吱叫的老鼠,他们都用自己的方法在各自的地盘生活着,无所谓哪一种生物比哪一种生物的生存方法更先进。
任何一个健康“凡人”的潜能犹如一座蕴藏无穷价值的待开发的金矿,如果通过各种开发潜能的训练,发挥了足够的潜能,都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与一个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人生的目标追求不同和潜能开发程度与方式的不同,这就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差别。
有着五十年行医历史的父亲曾经说过,所有的医学知识,最容易学的专业是兽医,原因很简单,牲口不会生气,也不会牵涉到评职称、涨工资,病因不复杂。但人就不一样了,本来没事儿但可以找事儿,有时候自己都能把自己气糊涂了。
昨天晚上的《心理访谈》节目,一个母亲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但从小到大包办一切的方法,让自己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这让我想起来当年轰动一时的“神通”魏永康:1985年,2岁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的课程,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大学毕业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曾学梅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后来读湘潭大学时,曾学梅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到北京后,学校拒绝陪读,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魏永康感到很不适应,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年冬天,他竟然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周围的游客像看怪物一样使劲盯着他看。
智力上“高能儿”,与同学交往上却是个“低能儿”。他从不和同学交往,看书看累了就一个人在教室里跑跑。经常有同学前面踢他一脚,后面踢他一脚。有一次,老师没来上课,一个同学就让他就给老师打电话,告诉他老师的电话号码是“119”,结果把火警招来了。
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2003年8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在华容引起了轩然大波。曾学梅感到无颜见人,因为在当地的孩子已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她的教育方法让很多家长趋之若鹜。无奈之下她在墙上写下了打油诗:
“打伞遮颜过闹市,避见熟人来问之。心事忧愁一满腔,不敢与人来告知。”
含辛茹苦的父母亲手抚育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获得的那份快乐和满足是任何其他事情无法取代的。但在教育包括教育孩子在内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做多了不应该自己做的事儿,产生的后果就是“过度效应”:把一件事干好了就是合格;把十件事儿做好了就是优秀;把五十事儿做好了是卓越;想把一百件事儿做好了简直是找死。
“高手教不出好徒弟,勤妈教不出好徒弟”,教育就是放手,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独立。
有家长说孩子学习没有目标。回想我们小时候学习的目标是吃“商品粮”,成为有本的人,但随着改革开放,一天也没有享受到吃“商品粮”的优惠生活。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兜里装着零花钱”,再用“忆苦思甜”教育孩子,就等于是用“诺基亚”的技术操作苹果6S。
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一个人想要做事情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钱财物质,其次是为了权利地位,再次是为了感情亲密关系,最高就是成就动机,完成挑战任务的光荣感满足感。如果孩子努力的目的不是要钱也不是要地位,是完成挑战性任务,给大家带来幸福,还需要天天让爸爸妈妈催着去学习吗?
端起茶杯一点都不费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