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母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题记
应青春论坛邀请,聊聊家教那些事儿,说说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感悟,经验谈不上,感悟还是有的。说心里话,我算不上称职的妈妈,前十年还算凑合,后来这几年,尤其是儿子升入高中后,放手和懒惰让我几乎找不到与家庭教育有关的话题,唯恐写出的文文不接地气而辜负了博友们的厚爱。昨天在空间里看到好友转载的“做母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日志,也算为自己的不称职找个理由和借口吧。
顾晓鸣曾对家庭教育这样阐述“家长关注家庭教育就是关注自己的家庭和谐;家长学习家庭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家长践行家庭教育就是承担自己的育人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如同投资、理财一样,也是一种储蓄和投资,而且是回报率极高的长期投资。三十岁生子的我还算重视孩子教育,后来有幸结识了校讯通和家庭教育沙龙,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自然就多了些经验和捷径。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归纳为四个方面:兴趣比成绩重要,影响比说教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
兴趣比成绩更重要 随着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家长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奥数班、作文班、新概念、数理化预科班……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填满了孩子的周末,不同名目的作业让孩子感到窒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渴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是好的,殊不知他们只把眼光盯在分数和成绩上,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在不自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内在动力。曾在《冲刺阶段,请给孩子留点儿空间》一文中读到“登山队员最后冲顶的100米最难熬,而对升学的孩子来说,中考前的100天业最难熬。这时,如果孩子心理憋得发胀,就应该停下来吸口氧。如果你想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迎接压力和挑战,就得千方百计地为他提供吸氧和喘息的时间,为他提供一点点个人的空间……让孩子有翻闲书的机会,让孩子有自我调整的空间。”就儿子的成长过程而言,我认为小学阶段应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初中阶段,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把重点转移为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做到举一反三,于无疑处生疑;而在高中阶段,则应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责任和态度,要用努力和拼搏赢取自己未来的人生。
影响比说教更重要 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教育子女先要从教育我们自己开始,学习储备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学会沟通、尝试换位思考、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要用思想和行动影响并带动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说教,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子素养。建博之初,我常常要求儿子写作文,我负责录入和上传,刚开始儿子有些新鲜,感到自己的短文被这么多叔叔阿姨点击(当时博客还不具备评论功能)心里美滋滋的。然而好景不长,新鲜劲过后儿子感到了厌烦,对我布置的练笔表现出抵触和反抗。记得童心老师让用“紫藤萝、巫婆、小狐狸、石头”等几个词语写篇童话向《童话王国》投稿,儿子一拖再拖,我的高压政策也无济于事。“儿子,出去滑会儿滑板,放松一下。”老公担心我们母子矛盾升级,支开儿子的同时建议我也写一写。两小时后,四年级的儿子一气呵成,写了篇千余字的童话《小巫婆的诅咒》,我也强迫自己写了篇《紫藤萝下的童话》。后来,《小巫婆的诅咒》先后刊登在《童话王国》和《新周末》上。从那时起,我们母子博文擂台赛正式开赛,英语小练笔、童话、科幻、数学作文……写作题材的不同促进我们母子增大了阅读量,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这件事让我体会到在家庭教育中,面对低幼级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最好的方式是影响,正可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在当今信息时代,有人形象地对德智体进行如此评价:他的智力不合格则为次品,他的体能不合格则为废品,他的品德不合格则为危险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早、最多、最深刻,可以说父母的品行、修养、文化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可有时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我们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教育。从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让他学着洗手绢、袜子、内裤,帮着收拾碗筷、桌椅;在节假日与家人团聚时有意培养儿子的感恩意识、责任心和爱心;与同学相处要学会包容和宽容,和谐相处。记得儿子读四年级的那年冬天,雨夹雪,我站在校门口焦急地张望。“阿姨,你儿子踢破了东的小鸡鸡。”我看到儿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让儿子向东道歉,儿子固执地说不是自己干的,坚决不道歉。我的坚持让儿子嚎啕大哭,记得那天回到家,我俩成了雨人,鞋子、裤腿全湿透了,我刚倒了盆热水让儿子洗脚就接到了东母亲的电话,我的道歉换来的是对方的破口大骂,儿子在旁边哭着说“不是我踢的,我为啥要承认错误。”后来,我电话求助于老师澄清真相,儿子当真是被冤枉的,面对儿子无助的眼神,我轻轻将儿子拥于怀中。“妈妈,我与东和好了。”大约过了两个多月,我听到这个消息为儿子竖起了大拇指。儿子初中时,与我聊及交友的标准“我交朋友并不看重成绩的好坏,我只看重品德,你们也不要干涉我。”我与众家长一样希望儿子成才,考上理想的大学,可我不希望孩子因出现心理问题而走向歧途,徐力弑母、药家鑫案告诫我们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由当初的陪读到如今的放手,我算是家庭教育的受益者。无论是陪读还是放手,坦率地说我并不十分在乎儿子的成绩和排名,尤其是儿子升入高中后,愈发坦然和淡定。虽说放手后对儿子的学习一无所知,但从不多的言谈和接触中我能感受到儿子的自律和努力,作为重点班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同学间无形的竞争已给儿子莫大的压力,他的努力我看在眼里。“我不与其他同学比,我的目标是进入班级前十名。”儿子说话掷地有声,目标就是前进的动力,既便是节假日都丝毫不影响他拼搏的劲头。我和老公约定,无论成绩如何都坦然面对,因为努力了就不后悔,努力了就值得受尊敬。
测验、考试对于高中生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每逢期中、期末考试前,我和老公尽量少与儿子交流,甚至努力缩小交集;单元测验、小测试回来,儿子只一句“今晚考**科了,题目不难。”“今天考**科了,不怎么理想。”儿子说着,我们听着,至于结果,儿子不说我们也不问。“这次物理考了个满分。”“这次英语考得还不错,140分,班里排名第四,最高分143分”……倾听和分享反而密切了我们的亲子关系。
回味我们一起走过的十七个念头,我发现爱本身是件简单的事情,似乎不需要繁琐的思虑,可爱又不那么简单,各种形式爱的深层又有内涵深意,但我深知“鸟的翅膀一旦缚上了金子,它就再也飞不动了。”我们不能打着爱的旗号约束孩子的自由,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即便是对待同一个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纵观儿子十七年的成长历程,我的教育理念归纳为三个阶段、十五个字:赏识和陪伴,理解和尊重,倾听和分享。小学重在习惯的培养,我采取的是赏识和陪伴,用赏识的眼光放大孩子的优点,帮孩子树立自信;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叛逆是这个阶段的特点,我选用理解和尊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儿子升入高中后,我才感到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晚上放学回来,能瞅准儿子泡脚的时间聊上几句(常因话不投机碰个软钉子)算是侥幸的事,此时的我多是倾听和分享,静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作为母亲,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是担当和责任,也收获了幸福和回忆。如此计算,养育孩子无论是零存整取、活期存款还是存本取息,我们都是在用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在这笔长期投资中最大“利息”的获得者又怎能单单是孩子呢?我们不也身在其中吗?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英)黛安 仑曼斯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
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
我会拿出更多微笑给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少用眼睛看分数表,多用眼睛看优点。
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
我会将板着的脸收藏,而成为孩子的玩伴,
跟着孩子一起跑到原野去看星星。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早早地将他推出门……
尽管我很心疼。
我会多拥抱,少搀扶。
我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