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再改《我陪妈妈购年货》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03 10:49:25 作者: rapoo

再改《我陪妈妈购年货》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博客,是关于怎样进行生动的场面描写的,没想到我班的徐天宇网名(添翼)紧随其后就发了一篇博文《我陪妈妈购年货》来练习场面描写。真没想到我竟有这么忠实的读者,令我兴奋不已。更没有想到的是文章发到网上得到了许多博友的指导,这位虚心好学的好孩子,马上对自己第一次的习作又进行了第二次精心的修改。

第一次的文章,他突出了新年将近超市里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人们争相购物的热闹情景,整个场面描写真实,生动,年味十足。但缺少点的描写,即对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细致描写,通过对有特点的人物的描写来表现新年前超市里风风火火的购物热情。

下面是他第二次的习作,红色字体为重新进行修改的部分,蓝色字体为老师的点评。

我陪妈妈购年货

洛阳市吉利区阳光小学四一班 徐天宇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妈妈让我陪她去大张超市购办年货。(开头直接了当,交代了购物的时间、天气、人物,初显年味。)

大张门口,停车场里已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我和妈妈顺着人流往超市里走去,一进门就被超市里的景象完全惊呆了,超市里可真热闹呀!只见店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总写走进超市后看到的景象,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采购年货的人们真是人山人海,有男的,有女的,有老人,有孩子,挤得水泄不通,浓浓的年味扑鼻而来。(总写采购年货的人们真是人山人海。由物写到了人。)

我费力地挤过人群,从别人的手里推过一辆购物车,和妈妈跟着人群向里面走去,旁边紧挨着一位年轻的妈妈,她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右手紧紧地拉着孩子的小手,一刻也不敢松开,嘴里还不住地叮咛着孩子,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流冲散。(点的描写——一位带小孩的妈妈,通过对她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再次从侧面写出超市里的人多。)超市里的年货比平常要丰富得多,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年货充斥着超市一楼,各种红色特价的标签在人群中格外醒目和耀眼,超市为了方便消费者购置年货,还专门开辟了一条“年货街”。(又一次写到了物,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年货挤满了眼球。我的疑问:为什么不把这次对物的描写和第二自然段初进超市看到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这样更显清晰。)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到了商品前面,花花绿绿的商品看的我眼花缭乱,我们在你挤我扛中好不容易挑选到了糖、瓜子、花生、水果、饮料......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购货车已堆得如小山一样,于是我们去排队结账。(写了我和妈妈挑选了需要的年货,这其实又是一次对点的描写,只不过这次的点很特殊是自己和妈妈,这样更有说服力。我的疑问:这次对人的点的描写为什么不和上次对年轻妈妈的描写放在一起,这样就不显得零碎。)

来到收银台前,队伍已排成了一条长龙,收银员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提着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都在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结账时看到的情景,先面后点,面——队伍已排成了一条长龙;点,收银员、购物结账的人。顺序清晰。)

我和妈妈把东西提到车上,虽已累得气喘吁吁,可看着满满的年货,还是轻松了许多,我们推着车说说笑笑地向家走去。(结尾写出购物后的喜悦心情,虽显俗套,但是使这件事的叙述更显完整。)

总的来说,第二次的描写比第一次更细致,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更能显现出新年将近超市里的人们纷纷购物准备过年的浓浓的年味。

但文章的顺序有些凌乱,整个描写稍显零碎,进入超市后(第二自然段)的顺序是由物→人,第三自然段又由人→物→人。

我的建议:把对物的描写都放到第二自然段,把对人的描写都放到第三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采用从面到点的顺序写,这样文章更显有条不紊,主次更显清晰,段落之间的衔接更紧凑,整个文章更浑然一体。

我再次对第二和第三自然段进行整合修改:

大张门口,停车场里已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我和妈妈顺着人流往超市里走去,一进门就被超市里的景象完全惊呆了,超市里可真热闹呀!只见店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年货充斥着超市一楼,各种红色特价的标签在人群中格外醒目和耀眼,超市为了方便消费者购置年货,还专门开辟了一条“年货街”。

采购年货的人们真是人山人海,有男的,有女的,有老人,有孩子,挤得水泄不通,浓浓的年味扑鼻而来。我费力地挤过人群,从别人的手里推过一辆购物车,和妈妈跟着人群向里面走去,(改成:和妈妈跟着人流向里面涌去,)(“人流”和“涌”字更能生动形象的点出人多。)旁边紧挨着一位年轻的妈妈,她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右手紧紧地拉着孩子的小手,一刻也不敢松开,嘴里还不住地叮咛着孩子,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流冲散。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到了商品前面,花花绿绿的商品看的我眼花缭乱,我们在你挤我扛中好不容易挑选到了糖、瓜子、花生、水果、饮料......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购货车已堆得如小山一样,于是我们去排队结账。(粉红色字体是我重新调整后的内容。)

托尔斯泰为了塑造他的晚年名作《复活》中的女主人公——这个饱经忧患、受尽折磨的妇女的生动形象,接连修改了二十次,最后才描绘出我们所见的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

“文章不厌千回改,吹尽狂沙始到金。”好文章不光是写出来的,而且也是精心改出来的。画家郑板桥也曾说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这次的修改绝对不是最好的,也希望各位博友提出宝贵意见。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