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备课备学生 课堂才灵动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06 10:39:15 作者: rapoo

备课备学生 课堂才灵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备课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经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原来对这个原则的理解不是那么的确切,只知道备好教材,知道重难点很重要。至于备学生,自己并没有觉得有多么的重要。

这次去温县听了几节市级优质课,让我顿时醍醐灌顶,对这一规则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了备课为什么需要备学生,怎么备学生?

听课的过程中,也不时地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同样一节课,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时课堂生机盎然,有的老师上课时却死气沉沉呢?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俗话说:“教无定法”。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只要抓住了学生的思想,学生感兴趣,并从中有所收获,就是一节好课。如何抓住学生?仅靠精彩的故事是不够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的问题也很重要。如果设问不当,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使设计的环节再完善,引用的故事再精彩,也照样抓不住学生的心,起不到提升课堂效果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节课时,利用感动中国人物廖智的故事导入,廖智在5.12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和双腿,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舞蹈梦想,戴着假肢依然顽强地练习跳舞,并在雅安地震中作为志愿者赶赴灾区进行工作,被网友称为“最美志愿者”。学生看过视频后,老师问:“你们喜欢她吗?”为数不多的学生回答:“喜欢!”然后老师说:“她身上坚强的意志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你的意志坚强吗?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小组交流活动时几乎没有声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设问就存在着问题,本来挺感人的故事,学生一定有很多的感慨,为什么不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呢?老师要么直接问:“看过视频后,你最想说的的是什么?”或者“廖智的身上存在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要么在学生答过“喜欢”后,紧接着追问:“你为什么喜欢她?”而不是急于总结,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她的坚强。在交流自己的意志品质现状时,学生没有积极的交流,很显然是问题过大,学生不知从何说起。这时老师如果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学生考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就会引出学生的话题。实际上,课本上就有事例,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参考课本第几页”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也有话可说。但是老师就是差那么一句话,学生就不知所云。很显然,这就是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的情况,只从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大,学生要么不用思考,要么不知道思考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抓不住学生的思想,学生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这位老师列举的材料都很精彩,特别是结合到本校的校训以及本校学生坚强表现的事迹,都应该是接地气,引起学生共鸣的。但是唯一的缺陷就是,老师预设的问题不够恰当,老师总是急于总结出结论,不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出结论,导致材料没有被利用,给人的感觉还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还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同样是这一节课,另一位老师的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充满生机。那位老师使用的材料虽然有点过时,但是预设的问题却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每一则材料都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并且随即进行运用。如得出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要善于管理自己”之后,老师随即抛出一个问题:“马上就是五一节了,你打算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呢?”学生就可以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得出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要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之后,老师随即让学生回忆在基地训练时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自己是怎样克服的?这些问题由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就感兴趣,就有话可说,课堂气氛就浓厚,课堂就有生机。

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是否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预设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很重要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知识水平,会有什么样的想法等等,都需要老师进行认真地思考。只有这样做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发,课堂才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室才会是一个生命绽放的地方!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