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帝——明英宗朱祁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论起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除了朱元璋以外无人可与之匹敌,他本人经历了从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巨大变故;同时,堪称明代第二强人的于谦的隆重登场,也让这位皇帝的时代变得更加夺目精彩。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明英宗朱祁镇,一位我们不得不说、无法回避的人物。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他9岁登基,年号“正统”,此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励精图治,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与永乐基业,勤政爱民,国强民富,史称“仁宣之治”。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
客观来说,明英宗朱祁镇本性善良、人也勤快,处理政务的能力并不差,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英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以至于很多人提起他都会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因为他身上有着无法抹杀和原谅的两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
打错一仗,即震惊古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在即位14年后,面对北方蒙古瓦剌的进犯,在亲信太监王振好大喜功地挑唆下,在不了解敌情、也未规划作战方略,甚至连后勤保障都没安排好的情况下,明英宗朱祁镇把北京交给弟弟朱祁钰留守,草率地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王振被部下杀死,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这是一件对英宗本人命运和大明朝历史影响极大的事件,给他的命运带来了 巨大的落差,也使大明朝由盛世转向衰弱。
杀错一人,即在“夺门之变”后杀害明代第一名臣于谦。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后来在右都御使杨善等人的积极斡旋下得以平安南归,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再后来,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策划下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随后不久在徐有贞等人挑唆下,以“不杀于谦,夺门无名”为缘由,遂以“意欲之”的谋逆罪将于谦处死,史载“天下冤之”。这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再次将明英宗朱祁镇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和历史的审判台,让他的所有优点与政绩被一笔勾销,让他被后世子孙叹息、鄙弃和唾骂。
朱祁镇本性不坏,只因用人不当、贸然出征才沦为阶下囚,不仅自身命运跌宕起伏,也使大明帝国陷入危机。也许正是由于被囚、被禁的经历,使得英宗对命运多了几分敬畏,对人命多了几分尊重,对世事多了几分理解。因此,在他复位之后,做了几件颇为史家所赞赏的好事。其中一件是恢复宣宗废后胡氏名号之举,并使之葬礼如仪;第二件就是释放建庶人(建文帝的次子);其三就是废除了残酷的殉葬制度。
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权谋争斗,朱祁镇终于迎来了安宁稳定的生活,就在这片宁静中,38岁的他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综观其一生,明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通过“夺门之变”复登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朱祁镇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可是,无数事实多次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朱祁镇,你毁灭了洪武、永乐留下来的军事优势;你败坏了“仁宣之治”留下来的家底、差点让明朝灭亡;你错杀了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于谦;......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罪人也好,好人也罢,在历史的长河中明英宗朱祁镇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千秋功过,任人评说;而对于我们读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用心敲开历史真相的大门,做一个有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