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点亮智慧的心灯做孩子的领航人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09 10:40:35 作者: rapoo



点亮智慧的心灯,做孩子的领航人



——安阳幼小衔接讲座



主讲:范苇



有一句话说得好:小孩是上帝赐予人间最好的礼物,每一个小孩都是一个家庭的天使。爸爸妈妈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那就是保护陪伴天使一起成长。一转眼,孩子由蹒跚学步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这又到了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时期。今天我可能会很少讲到具体应该怎么做,我更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思考,让我们一起来一次“心灵之旅”的探索,用思考唤醒我们自身做家长的智慧。孩子和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别的孩子成功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对自己孩子天然的爱却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教育家。我相信,爸爸妈妈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是需要用心去挖掘。



我们都已经知道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这里不再赘述,但是怎样养成好习惯呢,还得要抓住“关键期”。那么你了解“关键期”吗?



“关键期”是一个心理学上经常使用的名词。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茨曾经研究过动物的“印记”。洛伦茨发现,刚孵出的雏鸭睁开眼睛看到的是谁,它就会跟随学习。如在它面前出现的是母鸭,小鸭会跟随,如出现的是母鸡或人它也会跟随。但是,这个最初的时间不能超过1天,人们把这个时间叫“关键期”。



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关于“狼孩”、“猪孩”的事情,这些孩子都是刚出生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父母进入动物的群体,于是就开始模仿动物生活,虽然他们最后都有机会在回到人类社会,可是终身再也学不会说话和人类的各种活动,因为已经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并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习惯和兴趣的培养。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方式。所以,不管家长再忙,也要在开学的第一两个月多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分享孩子的学习快乐。今天我要讲这个“关键期”的“三要”“三不要”。



一、请你不要这样做。



一忌:“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完成”。



这句话看上起非常有道理。往往在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会有家长找老师诉苦说:“我每天都得陪着孩子写作业,我哪都去不成,什么也干不成。”很多工作忙的家长就会这样说:“我也有工作,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是小孩上学不是我上学,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自己完成。”



这个道理确实是对的,但是并不适用所有时期的孩子。你要注意自己孩子的年龄段。我们自己带小孩的家长都知道,孩子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学走路”的那半年,那个时期也是大人最累的时候。你得弯着腰扶着孩子。怕他摔坏了,你还得找个合适的地方教孩子走路。由两手扶变成一只手牵着,再到张开双臂让他独立走几步。孩子终于学会了走路,你就可以放心的让孩子自己走了。对于孩子身体的成长,我们是看得见的,所以我们做这些事是那么心甘情愿,合情合理。如果有人说:“你这样做太累了,孩子终归是会学会走路的,你让他自己走得了。”你肯定不愿意,因为有了你的搀扶和帮助,孩子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安全的学会走路。其实,小学一年级也是孩子学习上的“蹒跚学步”时期,家长确实要累一些,多花点时间。过了这个“关键期”才可以放手。如果这个时期不关注,后期就会出更多的问题,不仅要回过头来补课,效果也非常的差。同样是“学走路”,假如你很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营养丰富,可能三个月腿就硬了会站了,如果你炫耀的扶着孩子站一会说:“快来看呀,孩子会站了,还能走两步呢。”年龄大老年人就会过来告诉你:“不要那样,孩子还小不能站,这样会把孩子腿站坏的。”你一定很快把孩子抱在怀里,因为这么小的孩子确实是需要抱着而不是站着。同样的道理,孩子学习要遵循他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让孩子过早的入学,过早的学写字,在孩子最初入学的时候也要陪着他,关注他学习中的困难,时刻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只是身体的发育我们是看得见的,学习的成长我们家长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



二忌:过多指责不可取。



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理解孩子。不能随意指责孩子。一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我们常常要看孩子写作业。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到“心平气和”,千万不要做“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孩子刚刚学拼音写生字,有的家长教两遍孩子不会就火冒三丈。有的家长看孩子字写的不好就喊:“你怎么这么笨,写几遍了还写不成。”。



如果你整天喊着孩子笨,孩子真的会朝你说的那个方向发展。孩子最刚开始上学的时候,都是喜欢学习的,也愿意交作业。这个时期的孩子最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如果你觉得孩子字写的不好,可以把你用左手写的作品保留下来和孩子的作业对比,还不如孩子写得好。你会由内心赞叹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棒。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写很多字,读很多书,以为孩子也是这样,不理解孩子学习的困难。对于一个30几岁的人很简单的内容,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也许就很难。如果有一个不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陪伴着,孩子会显得多么无助,他真的会认为自己很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鼓励。



三忌:过度保护不利成长。



这么看来,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是挺需要保护的。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是过度的保护会剥夺孩子的思考,一样也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你看过“破茧成蝶”的毛毛虫吗?有人觉得“蛹”破茧太痛苦了,就用剪刀帮蝴蝶把茧打开了。可是这样做蝴蝶活不了几分钟就死了。破茧的痛苦才能获得新生。孩子遇到的挫折往往就是生命中的“钙片”,该让孩子经历的就必须由孩子自己去担当。



我想起了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天放学,我恰巧走在一个妈妈的身边。妈妈正在和自己的孩子聊天。



妈妈:你今天都上什么课了呢?



孩子:今天有一节体育课,我昨天的英语作业没写,老师罚我在班里写英语单词呢,我没上体育课。



妈妈:啊?那哪行啊,怎么能不让你上体育课呢。



孩子:嗯,昨天忘写作业了。老师说没写作业就要接受惩罚。



妈妈:可是体育也很重要啊,如果体育不重要,那学校就只开数学语文英语,不用开体育课了。



孩子:(开始出现不安、委屈的表情)就是。



妈妈:我得找老师,怎么能不让孩子上体育课呢。(开始拿手机打电话)



单独看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这件事处理的却非常不妥。老师的做法可以商榷,家长应该单独和老师交流。孩子本来已经接受了老师的惩罚,他为自己不写作业付出了代价,一次没上他喜欢的体育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所以有了“赏识教育”,可是“赏识”如果离开了批评,那就很容易培养出“眼高手低”的孩子。这个孩子接受了惩罚并没感到委屈,妈妈已经替孩子委屈了。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这样,孩子还没有感觉到委屈的时候大人已经先替孩子难受了。这种情绪已经让她忘记了初衷,忘记了孩子没写作业的错误。妈妈的情绪也传染给了孩子,孩子也开始感觉自己原来很委屈,原来是可以不接受这样的惩罚的。我们可想这样沟通的失败。其实让孩子自己体验“失败”“批评”“累”都相当于学走路时的摔跤,他摔过了,才知道以后该怎么保护自己。孩子成长路上有挫折太正常了,流泪也是成长,我们大人只需认同接受孩子的情绪,默默的陪伴就可以了。



二、请你这样做



(一)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建立“归属感”。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就播下了一粒幸福的种子。



一个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即使获得再大的成功也没有幸福感。在这里,不得不多花点时间谈谈人的心理感受中的“归属感”。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这就是“需要金字塔”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 重 的 需 要
社 交 的 需 要
安 全 的 需 要
生 理 的 需 要
这个理论看上去有点深奥,我把膳食金字塔也找出来放在一起看,我们就好理解多了。我们总是对身体的关注多于心理,所以现在孩子的身体发育很快,而心理的成长却跟不上身体的成长。



注意:这些需要是呈金字塔排列的,最下面的也是必须的基本需要。和膳食金字塔不同的是,需要还有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要求。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要在人最需要的时候满足心理的需求,生活才是幸福的。



婴儿刚出生,自然就是最原始的需要。要吃饱穿暖.等孩子逐渐接受这个世界了,要让孩子多看彩色的世界,多抱孩子,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有安全感。有些孩子小时候缺少拥抱,特别是男孩,长大了就爱打闹,心理学上称为“皮肤饥渴诊”,这些孩子在打闹中满足身体的接触,只因为在最需要拥抱的时候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的孩子很怕黑,胆小,缺乏自信,很多的原因要追溯到婴儿时期是否满足了安全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爱与归属。我特别要谈谈这一项,爱是和归属感也是社交需要,是生理和安全需要都满足后的需要。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得到同伴、父母和老师的认同。有爱才有归属感。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教会孩子去爱。最初是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爱家庭成员,感觉自己是家中很重要的成员,家里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家就是归属。



当孩子开始上学了,走进了集体。就要教孩子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减少对集体成员的抱怨。不满和埋怨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对集体缺乏信心。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特别优秀,特别和谐的团队里,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都是那么优秀,对自己也是特别关爱,那么自然就会爱上这个集体,和集体溶为一体。自己也是集体中的一员,有了强大的集体作为归属,心灵的力量也会变的强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对孩子进行爱国教育。家--学校--单位--国家,人是需要强大的团队做作为自己的心理依靠的。想想如果我们的单位非常好,那我们的安全感就会强一些。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大人一直告诉他这所学校非常好,老师和同学都很优秀,孩子也会有归属感,相反,如果家长为孩子选择了一所自己都不信任的学校,言谈中对学校有很多不满,孩子虽然不完全懂,但是也能感觉得到。如果孩子觉得学校不好,老师和同伴都有问题,小时候打的心结长大就很难解开,没有归属感,幸福和快乐从哪里来呢?



学校就和我们的家一样,即使有问题,也要用心去呵护,去解决这些问题,爱护学校就象爱护自己的家一样,这样的孩子才会生活的幸福。我曾经在学校看到一个孩子随便往地上扔纸屑,我问他:“你在家里会这样吗?”他说:“不会,我家里可干净,随便扔脏东西妈妈会吵的。”我想,这位妈妈就该好好给孩子讲讲,学校就和家一样。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了,还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没有爱和归属感,那幸福的感觉也很难找到。就象成人整天在一个自己很讨厌的环境里工作,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啊。



所以,既然我们用心选择了一个孩子学习的环境,就要用心去呵护孩子心中的环境,让孩子爱上学校。知道自己是归属于这个集体的。有了归属感心灵的力量就会强大,这样当个人服从于集体时就是一种幸福感而不会感觉到委屈。



(二)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建立规则。



一两岁的孩子是没有规则感的,怎么爱孩子也不过分,不用和这个年龄的孩子讲道德。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开始建立规则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在游戏中学习规则。而小学的孩子则是要把自己建立的规则用到学习活动中。



(1)规则不要多,最好是一条或者两条,让孩子一下子就能记住。外在的规则越少,他自身自在生成的规则就越多。



比如孩子上学前我们可以就定一条规则:学习的事情要听老师的。



刚才我们讲到了“归属感“,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需要一个 “权威”形象的。我们做家长的千万不要错位,不要总要自己去做这个权威形象,要树立老师作为学习的权威,只要听老师的就可以了,一年级的老师要求的也会非常具体可行。家长如果老师的要求不一样,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无所适从,产生“分裂感”。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会让教育的力量更强大。家长要帮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自己的老师和同学,有了“归属感”孩子的心里就有了依靠。就刚才那个例子里的讲,如果家长对老师的做法有异议,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来讨论,更不应该把不好的情绪传染给孩子。我们可以链接一个小故事(一个妈妈的三次家长会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4358966&tempid=0.7604874961960104)。



这个故事里的妈妈,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孩子也会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我相信学校里的老师也会努力的和孩子建立好的关系,家长和老师建立关系不是请老师吃饭,而是以身作则,为集体多想一些,为班级做好事,把“自我”放小一些,心就大了一些。

我在工作中就遇到很多这样会建立良好关系的家长。比如刚带一年级时,几十个孩子我记不住名字,更别提记住孩子的特点和哪方面特长了。有的家长就会给我写一个小纸条或者发一条手机短信,告诉我今天孩子在家里哪方面做得好,希望老师能表扬一下。这样既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找到了孩子学习的榜样,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个家长,发现期末考试孩子们复习时特别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我的教学特点是比较关注孩子内心的情绪,喜欢精神上的鼓励,当我过度关注精神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物质的世界。这位家长让孩子带着满满一袋好玩的小礼物放在班里,告诉我谁表现好就奖励谁一个小礼物。在奖励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物质的奖励对孩子同样有效,而且效果非常好。这位家长用自己的方式不仅帮孩子成长,同时也在帮老师成长。老师一定也会在心里感激这样的家长。



(2)规则最好要有一个“形式”。可以用文字写下来,或者营造一个重要的仪式来宣布。一定不要随时改变。



有的家长定下的规则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情而改变。比如有位妈妈告诉孩子:一定要按时完成作业。也许今天妈妈没事,下班又很早,她就盯着孩子写作业,过了一天,妈妈有个朋友聚会,孩子又没法自己在家,那就带着孩子一起去吃饭,孩子说:“我还得写作业呢。”妈妈说:“不急,吃晚饭回来再写。”可是一吃饭回来就晚了,作业没写完。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孩子就会觉得:规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妈妈高兴就行。妈妈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得大人看着完成任务的孩子。过几年妈妈还会埋怨:“我的孩子怎么这么费事,我不看着他他就不写作业,弄的我什么事都干不成。”那我们家长想一想,这样的结果是怎么造成的呢。



(3)执行规则时要学会“坚持”。



我们一起来观摩一小段视频,(剪刀归位)这是一个老师在让孩子用过东西要归位时发生的故事。我想在看的过程中带着大家一起思考(结合看视频和家长互动)



(4)执行规则要抓住合适的时机。



有的家长总爱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讲规则,比如看孩子看书一会提醒孩子眼睛离书太近,一会提醒孩子没做好。作业写错了还要吵一顿。这样讲规则往往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很多难过的情绪,而恰好在的时候父母就放松了,看电视也不提醒孩子要坐端正了,打游戏也不提醒孩子眼睛离屏幕要有一尺了,孩子在玩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孩子爱玩游戏不爱学习。如果反过来是不是效果会好一些呢,我们家长可以试一试。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讲规则,只要他在读书就是好的,只要他在写字就夸他。只要他在想就相信他一定能算对。但是在玩得时候找准时机来讲规则,我们还来观摩一段视频,看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找到讲规则的时机的。(足球比赛)



(三)
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孩子爱上读书的好处太多了,这里我就不再一一来讲。怎样引导孩子爱上读书,这对家长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推荐一本书《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坚持给孩子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这样一首儿歌:“是啊是啊,你家有宝石箱子和金柜子 是啊是啊,你家有大理石台阶和漂亮的院子,但是但是,我家有给我讲故事的妈妈。”



给孩子讲故事是让孩子爱上阅读之前的第一步。爸爸妈妈给孩子讲故事是磁带和碟片所不能代替的。讲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图书,让孩子知道,这些好听的故事都来自图书,从小就对图书有了深厚的感情。如果家里有一个会读故事的爸爸妈妈,即使长大成人后,每当回忆起父母给自己讲故事的美好童年,仍然会感到无限的幸福。



给孩子读故事并不仅仅是留下美好回忆,还能为了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在家听父母讲故事,同时也训练了孩子的听力,这样的孩子能更好的倾听老师的讲话,也会养成认真听别人说话的习惯。



同时,给孩子读故事的另一好处是可以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小时侯听故事进入梦乡的孩子,随着年龄慢慢长大,自己的手里也拿起了书,自然也就变成了喜欢读书的孩子。



我特别要推荐“石榴树下“这个博客。http://blog.xxt.cn/SL20001114石榴家已经成功的举办100多次家庭读书会。



(2)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给孩子选对图书,孩子才会爱上阅读。在孩子识字量小得时候,选择读绘本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读绘本既轻松有趣,又能扩大孩子的识字量,这个时候是进入阅读的最关键时期。能抓住这个时期进行引导,孩子将终身受益。推荐博客:慧老师博客 这个校信通博客里都有关于阅读指导的大量博文。



阅读的话题很大,校信通还有很多非常优秀博友指导阅读很突出,比我讲得好,以后我们也可以请优秀的老师和家长讲阅读。



(三)最后,我要提醒家长:



一年级的家长要少关注分数,多关注无形的心理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外在有形的世界,是由内在无形的世界掌控的。我们看一下冰山理论图,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但在下面蕴藏着情绪,感受,意识、潜能却很少被关注



我的讲座即将结束了,我再梳理一下今天讲的内容:“三要”“三不要”。我希望大家能理解两幅图。一个是需要金字塔和膳食金字塔图,让孩子的身心一起成长。当你给孩子喂钙片为牛奶喂鸡蛋的时候,你想想:今天给孩子喂故事书了吗?今天给孩子精神钙片了吗?如果有了这个理念,也许孩子和同学一次小小的矛盾都会为你提供一个教育的好时机。



一个是冰山理论图,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冰山下的潜能,早点让孩子学会用思想控制行动。我们家长也是一样,很多的智慧埋藏在冰山下,我希望我今天的讲座能是一个“破冰”的活动,让你们看到自己的智慧,唤醒自己做家长的潜能,成为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家。



读书人网 >二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