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分钟
此刻,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一周时间。一段时间来,我们或自发或有组织地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灾难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为四川传来的任何一点新消息或喜或悲,每个人都想为灾区人民做得更多。
18日,周日晚上,校长心有灵犀地给我发来信息,问我能否在明天的升旗仪式上增加一分钟默哀的程序。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我来讲象打仗。早早地来到学校,敲定升旗的各个程序、细节;调试好音响话筒等设备;向升旗手做最后的交代;对国旗下演讲的学生进行鼓励;还要准备我“每周一歌”式的讲话。
四川大地震以来,我为学生们的爱心感动着。这些平素在某些老师眼睛里的“冷血动物”,向灾区人民表达了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我想,面对灾难,我们在流泪的同时,应该把这场大自然的劫难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国和情感教育。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爱国。
校长与我不谋而合。
直到早上看完朝闻天下,才知道中央已把
一到学校,校长就向我交代,下午准点举行默哀仪式,政教处牵头组织,但师生可以自愿参加。
一直到放学铃声响起的前两分钟,学校接到上级通知,下午14点28分,各学校统一组织全校师生举行默哀仪式。
这时,许多教师已经离开学校,即使我在校门口的宣传栏写下通知,难保潮水般放学的每个学生都能够看到。
为下午做准备,处室的人中午都不回家。我在认真考虑下午的细节。第一,没有及时得到通知,能有多少师生参加;第二,爆晒在炎热的阳光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坚持多久;第三,集合完毕至等待开始这段时间怎样度过;第四,默哀完毕,就此解散,能让学生体会到活动的真正内涵吗?
中午,我请弟兄们吃了盒饭,大家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但我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奉献,他们认为这是应该做的事情,是最自然的事情。
我把下午的细节考虑充分。第一,小王老师负责整队和主持;第二,集合后要有铺垫,安排老王跟学生会负责宣传的朱梦瑶朗诵《孩子 ,快紧抓妈妈的手》;三,特意为捐款刻录的《爱的奉献》光碟入机调正,为等待28分做过渡;四,我抓紧写稿,安排学生做结束演讲,让默哀仪式升华为最具震撼力的爱国与情感教育。
14点15分,音乐声响起,我站在主席台上,感动得热泪盈眶。没能得到及时通知的老师和学生们几乎同时涌向操场(人数比平时升旗还要齐),静静地站好队,顶着骄阳似火,开始默默的等待……
“孩子 快/ 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还要一起走……
老王嗓音嘶哑,动情处,泣不成声;朱梦瑶声音纯净、明亮,尤其那声“妈妈”叫得所有人酸楚。临时配对只练习五分钟就上场,台上台下抽泣声一片,哭声让操场从未有过的寂静。
朗诵完毕,离28分还有两分多钟,我手势给专管音乐的小樊。“这是爱的奉献,这是爱的源泉;这是人间的春风……”,音乐让每个人变得纯净,让每个人体验到,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觉。
火车鸣声响起,同学们都尽量站的笔直,头深深地埋下。天气炎热,我在主席台上汗流浃背,有几个体质弱的女生呕吐了,被老师搀扶到办公室。
默哀毕。学生的演讲把活动退向高潮。:“再大的问题,除以13亿就不是问题;再小的支持,乘以13亿,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活动在〈〈爱的奉献〉〉背景音乐下结束。
每个人,无论教师与学生,都受到一次难忘的感情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