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还田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10 10:47:02 作者: rapoo

这几天有两个事情一直萦绕在脑海里,一个是“大禹治水”,这个古老简单的故事,面对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鲧采用“堵”的方法,失败后被处死;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采用“疏”的办法,成功了,流芳百世。

第二件事情就是前些时候天气变冷了, 16岁的小吴就为了拿一床棉被,半夜从沙坪坝区三峡广场搭乘出租车到南川区老家,的哥小张载着他来回奔波3个多小时,跑了230多公里,产生打车费和过路费共计970元,换来的却是小吴一句话——没钱。970元可以买很多床棉被,为了一床棉被连夜打车回家,这不是豆腐盘成肉价钱吗?面对记者这个提问,16岁的小吴摸了摸脑袋,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没想到可以买。”

每年春秋两季,都是村干部、乡干部最紧张忙碌的时候,不是帮助农民收庄稼,而是“禁烧”。每年的火光冲天之时,也是很多干部的乌纱帽落地之时,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是出现了很多颇有力度的宣传横幅:有“严禁秸秆焚烧,违者从严处理”、“禁止秸秆焚烧,建设生态农村”等比较客观、准确的,也有“谁烧罚谁,烧谁罚谁”这样的,更有“点火之时,就是坐牢之日”、“坚决打击焚烧坏分子”、“焚烧是犯罪行为”这样夸张,不够严谨、不够准确的。

其实焚烧秸秆只是一种行为,不能说是违法,更够不上“犯罪”,除非焚烧秸秆造成村民财产和人身损失,才能称之为犯罪。

我是农村的,烧秸秆在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几十年前没有缺少燃料,没有人烧秸秆,就连玉米杆儿根部的疙瘩都要刨出来,以解决冬天烧柴的问题。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液化气和沼气让农民远离了烟熏火燎,秸秆儿就成了鸡肋,于是很多人就一把火烧掉了事儿。

禁烧工作开始后,虽然我们家不再烧秸秆儿,但是这样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于是道路两旁搭帐篷驻扎着乡干部,拉着横幅就成了农忙时候的一道风景,但实际上是按下葫芦漂起瓢,效果极差。

以往回去帮着爸爸妈妈收玉米,几亩地的秸秆儿,要花两天的时间砍倒,等晒干后再花半天时间拉回家垛起来。当我忽然发现秸秆还田机的身影时,心情很是激动,上小学时候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美国大农场都是采取的秸秆还田的耕种方法,多少年了,终于闪现在我的眼前,也就半个小时不到,刚刚风吹过还沙沙响的玉米杆儿,全部变成了碎末,和土地混合在了一起。

秸秆还田,给大量的玉米杆儿找到了归宿,不但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更不会污染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和大禹治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说乡政府禁烧,在外蹲点的人辛苦,还会产生费用,就别提帮助农民搞生产了,不添乱就好了。再说发现一处火点就要罚款几千几万,我记得最多的罚款是十万,那可以买多少台秸秆还田机啊!

《新囊萤映雪》,有一高中生,在读了囊萤和映雪的故事后,深深地为车胤和孙康刻苦读书的精神所感动。他决心效法二位先贤,把自己的学业搞上去。

他想,车胤囊萤夜习,孙康映雪夜读,我何不将二者合在一起,来个囊萤映雪,较之两位古人更加刻苦,岂不比二人更能留名青史?

由于事迹比较典型,引来记者一大早去采访他,他正要出门,听到记者来意便说:时值夏天,流萤极多,我没空接受采访,我要去抓萤火虫,晚上看书。

大白天抓萤火虫,晚上用萤火虫看书,这种脑残行为,就像在六楼找到一把刀,非得把猪抬到六楼上去杀!

我觉得领导们还是忙于禁烧,顾不上考虑吧!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