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感人来自具体可感的形象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10 10:47:03 作者: rapoo

感人来自具体可感的形象

“感人”,是记叙类文章的生命。可是,在日常作文时,不少同学的着眼点不是如何去感动别人,而是仅仅想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完完整整地告诉别人。结果,即使题材很好,但文章仍写得平平淡淡。

我们都是凡人,一生中很少遇到有关生死抉择、灵魂拷问的大事。面对“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少同学总是苦苦地询问:我们的生活这样平常,所选材料又这么鸡毛蒜皮,怎样才能获得感人的效果呢?其实,平中见奇,正是我们作文的导向——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做到平中见奇。

我们知道,人的感情是无形的,但是,它常常会依附在有形的事物上,或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激发出自己的情感。如,看到衣服,想到灯下做衣服的人,产生感激之情;拿起发卡,回忆起自己的同位,生发出美好的印象;接过试卷,想到百分的来之不易,会激动得流下热泪等。可以说,我们的感情很容易来自具体可感的形象。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睹物思人”,还有一个成语,叫“触景生情”。“物”和“景”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说形象与情感的关系的。“有形”的东西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更有质感,可碰可触,往往比“无形”的感情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这点出发,我们便可以归纳出一种布局谋篇的技巧来,给它起个名字叫——实物线索法。就是让具体可感的形象做线索,由它触发我们的阅读情感,使文章产生感人心魄的力量。

请看例文:

手工书包里的爱 王亚茹

一声婴儿的啼哭,我,一个小女孩降生了。我在妈妈的呵护下会坐了,会爬了,会走路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妈妈用五颜六色的碎布,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漂亮的手工书包。上面绣了小青蛙游水的图案,栩栩如生,漂亮极了。

背着妈妈做的书包,我开心地走进了幼儿园。老师夸我的书包别致、新颖;小朋友看着我的书包,羡慕极了。在夸赞和羡慕声中,我上完了小班、中班、大班,我一天天长大了,幼儿园的生活结束了。

步入了小学。妈妈又给我做了一个手工书包,上面精心地绣了个卡通小女孩儿,长发飘飘,裙裾舞动。谁见了都说漂亮!到了4年级,看见同学们都背着双肩式花花绿绿的新潮书包,我开始讨厌我的书包了。终于有一天,那手工书包被我丢在了书架上。

“怎么,你不喜欢?”妈妈指着书包问我。

“太土了,同学们会笑话的。”我发牢骚。

妈妈叹了口气,默默地走了。

我突然想起了过去,想起了幼儿园美好的时光,想起了小学三年的开心岁月,都是妈妈亲手缝的书包陪伴着我,我心里不由得很内疚……

我悄悄地来到妈妈房门前。

“孩子长大了,不喜欢你了!”妈妈捧着那个书包自言自语。“妈妈——”我推门而入,“其实我特喜欢您做的书包,我现在还要背上它!”

妈妈望着我背上的手工书包笑了:“我的宝贝女儿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不愿背就别强背,妈妈不伤心,只要我女儿开心,我就高兴!

“不嘛,我要背!”妈妈拍拍我的头,像我刚上幼儿园一样,欣慰地说:“妈妈真高兴,我的宝贝女儿懂事了!”

现在妈妈已不再做手工书包给我了,妈妈理解我。

我知道,妈妈的爱,缝在那飞针走线的手工书包里……

这篇例文告诉我们:把无形的母爱,化为有形的“手工书包”来贯穿全文,这就是——实物线索谋篇布局法。

这篇作文,显然在谋篇布局时已经打算好拿“手工书包”当线索,来串起平淡而繁多的叙事。如果我们删掉文中的“手工书包”,剩下的文字讲述的事情将是琐碎而没有分量的。不仅如此,“手工书包”在这篇作文中还将抽象的母爱形象化了,让母爱依附在“手工书包”上,显得具体可感。

在这篇作文中,“书包”是给人温暖的东西,而“手工”又让人感觉到一定的新奇——怎么是手工书包?同时,“手工书包”又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这个有形的“书包”让文中的这份母爱拥有了更多令人感动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形象和叙事结合起来,文章的表述会更自然一些,而且叙事往往会让其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带上一定的意义和内涵,因此,把这样的形象和所要抒写的情感联系起来,会更意味深长。如作文的最后一句“我知道,妈妈的爱,缝在那飞针走线的手工书包里”,明确指出了“手工书包”代表着文中的母爱,这就让最后一句变得深沉有力量。

如果我们以前只习惯于用单纯的叙事来表达情感,或者用议论和抒情来强化情感,那么,这篇作文所代表的处理素材的方式和谋篇布局的思路便很值得借鉴,这是一种更有效而易操作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请阅读另一篇范文:

爱如石榴 白龙马儿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石榴树,开满了绯红的石榴花,许多翠绿的枝条上已经生出了玲珑的小小果实。她站在那儿,显得美丽而典雅,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母亲亲切的微笑。

这一树绯红鲜艳的石榴花,就像内心热烈的情感和期许,尽情在碧绿的春天里绽放。在我的眼里,她是妈妈穿着一身红色碎花的连衣裙,站在草丛中轻轻地笑。

在老家的门前,有一株石榴树,虽然个子不高,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小时候的我,对于那些火红美丽的花儿并没有太多在意,只对那些日益膨胀直到饱满开裂的果实垂涎三尺。母亲控制着我,说生的石榴是苦的,不能吃,我不信,哭着非要吃。母亲为了证明,只好忍痛摘一个让我尝尝,果真是苦的,我这才不闹了。一直等到石榴长熟了,母亲才会看哪个石榴嘴巴裂得最大,就摘下哪个,然后坐下来,把我抱到怀里,为我剥下一颗颗宝石般晶莹的而且甜美多汁的石榴籽,喂给我吃,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直往心底里流。

石榴甜美的汁液浸满了我的嘴巴,那甜丝丝的感觉,让我至今难忘。每次我让妈妈尝一尝,她都不肯,总说自己不喜欢吃。

现在我才明白,那是一株深情的石榴树,她努力地开花结果,终于把那份苦涩酝酿成甜美,就像我的母亲,用她的辛苦劳作为我营造着甜美的生活和深深的爱。

要把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时,我们需要根据对这份情感的印象,来考虑把它化为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更有效果;另外,还要考虑,是否要把这个形象和叙事结合起来,因为也有一些作文在把情感比喻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时,这个形象并不是在叙事中出现过的事物,这样也是可以的,只是效果可能会不同,需要大家在作文时根据情况来考虑。如前文,在明确指出母爱和“手工书包”的联系之前,先前的叙事有着明显的偏重,能够让人感觉到作者是要把母爱和“手工书包”联系起来。可是,另有一些同类型的作文不是这样,在前面文字中并看不出来作者的意图,只是把事物和人物都处于同一个叙事中,最后突然指出二者的联系,也能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有种惊喜的感动。这篇《爱如石榴》就属于后者。

这篇作文,先写看到公园里的石榴树开满了花,“许多翠绿的枝条上已经生出了玲珑的小小果实”,不由得想到了母亲的微笑,并由此进入了回忆,讲述了“我”并不在意“那些火红美丽的花儿”,“只对那些日益膨胀直到饱满开裂的果实垂涎三尺”。但是,出于孩子的好奇心性,“我”不相信母亲的话,哭闹着要吃还不成熟的石榴,母亲没法说服“我”,只好让我实践生石榴的味道。等到了石榴真正成熟时,母亲专门让我品尝石榴的甜美,而母亲自己总舍不得吃。经过这些叙事之后,小作者最后才点明“就像我的母亲,用她的辛苦劳作为我营造着甜美的生活和深深的爱”。这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地把母爱和石榴联系了起来,无形的母爱突然有了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这就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与感动。

这种“实物线索法”,运用时简便,十分有助于开启我们的思路。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