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高考试题到七年级暑假作业
高考试题有感
高考语文试题(链接)
今年,我省本科分数线都有所降低,而理科的降幅太大,除了题目难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记者采访了郑州外国语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曹四清。曹主任也是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年级长,他认为,分数线低,除了题难一点之外,也体现了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导向。
“总地来说,高考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们的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功不扎实,所以普遍认为题目难。”
——摘自《郑州晚报》
我在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做了做语文试题,结果满头大汗,心里惴惴不安:高考命题导向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难以接轨。正如曹主任所说的——“理解”不透,不会“灵活”运用,这是题海战术的恶果。这种现象现在已经扩散到初中阶段,我们孜孜不倦的通过考试来加强记忆,无论是文学常识、字词积累还是阅读理解,力图使答案“格式化”。同学们不需要会“读书”,只需要会“答题”就可以了。然而当考试一旦换了另一种“格式” ,或者挣脱了“标准”,很多学生就茫然失措了。
今年高考必做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理解,三道全部是选择,题型十分标准,而且它的每一个选项基本是文本原句稍加改动构成的。然而正是这几个字的变化,意思就和原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不能敏锐的发现它的不同点,每个答案都似是而非。这道题没有什么知识重点,完全就是理解及平时的认知高度。第二题文言文阅读亦是如此,四道题中有两道是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
这种阅读理解立足文章内容,无论你掌握多少艺术手法、写作技巧、文学常识等,无论你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只要阅读层次达到,都可以做。同时,写作能力也受到理解能力的影响。在第17小题的仿写,和第18小题的材料作文中,理解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立意的高低。独到深刻见解,使这些同学们的作文从浩如烟海的考场八股文中脱颖而出。这是很多答惯了套题,靠考试推动学习、阅读的同学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因此,今年高考,很多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纷纷落马——他们只会“温故”,不会“知新”。要知道,“温故”是过程,“知新”才是目的。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同学们不划重点不知道学什么,不布置作业不知道干什么,不考试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的现状;改变老师负责综合归纳总结,同学们负责背记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自己尝试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层次。老师和家长只把握大方向,并及时呐喊鼓励即可,尽量不要干预限制甚至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暑假作业设计
凸显阅读和写作,忽略“量”化计算,强调“质”的要求,以是否引起思考为阅读写作的评定标准。只有引发思考的阅读才能提高阅读层次,只有思维活动激发的写作欲望才言之有物。
如何能在阅读中引起思考?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以实践印证,就会生疑。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沦为“死读书”、“书呆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由于同学们的生活范围很狭窄,学校家庭补习班,金三角固若金汤,所以同学们的阅读热情也集中在校园文学和轻松搞笑的漫画笑话上。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们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但思想内容浅显,幼稚甚至颓废,很容易使同学们走进简单化、理想化认识误区,阅读层次较低。因此我们必须鼓励诱导同学们读一些“磨脑子”的书,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净化心灵。当然,目前数字化造就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冲击人们的阅读欲望,绝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读书,包括我们自己。所以,要想让同学们读这些书,必须有一定的外力协助,比如说创造阅读氛围,引起争论,刺激思考。本学期我们读《小王子》和《名人传》的效果就很好。
没有什么比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更让人感到幸福的了,这种感受是无法与别人分享或者彼此传授的,这种感悟本身就是阅读的魅力之所在,是读书人快乐之源泉。 所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不如让阅读带动思考,让思考推动阅读(其实我们考试也是推动思考的一种方法)。
当初,孙权劝吕蒙读书的目的就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往事,就是历史 。了解历史有什么用?古今对比,奇妙的巧合,未解之谜,无不吸引着人们去思考,去发现。能激发思考的书首推史书,所以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今年暑假,我推荐大家一起阅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本文言著作故事性强,文笔优美,又涉及到我们初高中要学到的很多历史文化知识,课内外相结合,特别容易产生争论,引起思考。而且文言文用词颇费斟酌,孔子著《春秋》,简短,准确,很"艺术"地体现了微言大义,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意味隽永。事实上,能领略到文言文的优雅的人很喜欢尝试用文言文写作。
其次,阅读新闻。同学们不妨定期收看一些优秀的新闻节目,比如《午间新闻》、《今日说法》等等,还可以搞一些系列追踪,渐渐的,你会发现,原来这竟然就是课本上枯燥、深奥、抽象的教条的鲜活的案例,而且比课本更丰富,变化更快,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要推测他的发展方向,而且像福尔摩斯一样乐此不疲的推理,预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发生在眼前身边的事往往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引发争论。
第三,阅读生活。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处迷局,只怕你不想思考也得想办法了,问题总得解决呀。此时此刻,身临其境,于细微处见真知,也许那些曾经的不理解,会豁然开朗。试想,假如你从剑门关走进成都,岂止是读通了《三国演义》,读懂了李白,苏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切记,走进生活不是几天的生活体验,而是长时间的生活经历。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做好事。如果把那一时半会儿的感受当成经验教训,只怕事情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四,阅读专业。专业书籍最讨厌,枯燥无味,但恰是磨脑子的好办法。每天让自己啃一点,天成日久,会很有成就感,甚至崇拜自己。当然,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做起,推荐大家读一读《时间简史》、《数理化通俗演义》,为未来的理化做好准备。这些书把理化生知识故事化,很有趣。
但不是所有的专业阅读都是有趣的,比如《牛津英汉词典》。但我们不妨尝试钻研钻研。林语堂、丰子恺这些翻译家都曾经钻研过它,结果嘛
“宝剑锋磨砺出”,这样磨上两个月,你说,我们会不会聪明很多呢?
暑期心灵驿站
暑假是大家放松身心,可是也不容易见面。有时有了好的话题,苦于无人可诉,挺寂寞的。没关系,我们的班级博客圈给你煨了一锅心灵鸡汤,同学们可以每周把自己的阅读想法,阅读感悟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畅所欲言。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趣味知识竞赛题,每周上传一次,欢迎大家一起磨脑筋呀。
看,这个暑假因阅读的丰富而丰富,会因思考的参与而充实,让暑假来的更快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