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书笔记
假期里,闲来无事,就又捧起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这本书虽然已经读了很多遍,但每次都没有完整的读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书中有很多篇幅是干国祥老师执教的课堂实录。干老师是教小学语文的,自己认为与我们的初中思品课没有多大联系,看不看他的课堂实录没必要。所以,每次读此书,都会跳着读那些核心部分,当然也会不经意的看些实录,那是帮助自己理解理论部分的需要。每一次看过之后,都觉得自己对理想课堂以及它的三重境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何谓理想课堂?新教育实验提出“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新教育构筑的理想课堂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既拥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又想要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二、既拥有应试课堂想要的成绩,又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三、既想像洋思、杜郎口等校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四、它希望自己是能够被高度理论化的,但却是更注重应用于实际课堂的。
何谓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首先可以视为我们的一个理解课堂的工具。教学框架包括这样几项:1.教学目标。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在具体操作上将目标分为层次井然的A类(基础性、阶梯性目标)、B类(核心目标)和C类(附着性、拓展性目标),这是为了让授课教师更清晰地把握课堂的方向与任务,不笼而统之地将宽泛的教育目的用作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一区分,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为了突出B类目标,即核心知识,又是为了让与文本及教学过程相关思想、情感类目标,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既不否定这一类目标,又不冲淡知识、能力教学。
2.预习作业。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中,预习成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预习作业,也就不再只是体现A类教学目标的铺垫性工作,而应该是同时涉及B类目标和C类目标的对知识的完整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预习作业,通过定向的预习,学生要完成对学习材料的全面的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当他走进课堂的时候,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
3.教学板块及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中,在小学阶段,这个个体学生的学习清单出现在备课纸的右手栏上;在中学阶段,这个个体学生的学习清单出现在备课纸的左手栏上。
而在教学板块部分,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又要求课堂能够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我们要把“发掘伟大事物的魅力”这个概念视为是对自己终归将要经历的教学生活的一种新的描述。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依据建构主义教育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的,历史性的,生长性的)。
也就是说,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内在的灵魂深刻共鸣的同时,还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也唯有如此,才能说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的关系,它已经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经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真理的志同道合者。
三重境界的关系是什么?第一重境界是模式,是框架,我觉得如果把第一重境界比作地基的话,那么第二重境界就是盖成了一座房子,第三重境界就是房子的精装,也就说第三重境界是建立在第一、二重境界之上的。它们是依次提升的。干老师说,第三重境界是“偶然”与“少数”的,是不能刻意去勉强追求的。
这两年我也一直在运用有效教学框架来规范自己的课堂,总觉得这就是理想课堂一样。但是当我又一次看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并且看完了干国祥老师的课堂实录后,我就惭愧的要命了。我才明白,并不是我们课堂上运用了有效教学框架,我们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了。关键是要达到第二重境界甚至第三重境界,能达到第三重境界的人我看是极少 的,那应该是大师级的人物吧。
干老师用自己执教过的几节课,如《景阳冈》、《少年王冕》、《月光启蒙》、《渔歌子》、《游园不值》等来告诉我们“如何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如何做到让知识与生命、生活达到共鸣”。原来我没有认真地看过这些课堂实录,如今一看,简直对干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他的课堂上,学习真的是一种享受,学生真的可以说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有知识的充实,有情感的润泽!
特别是干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在课堂上干老师带领孩子们“吻”醒了歌谣、童谣、故事等,让文本复活了……最后在学生们都理解了文章之后,干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情景,并出示了作者的原文,看到在月光下给作者童年启蒙的那位美丽、圣洁的母亲如今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得了,我的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了小时候母亲也曾教给自己很多的童谣、歌谣,如今的她也已经老去了……于是我就哭的稀里哗啦的……
在座的学生会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吗?一节课能煽情到这种地步,我不能不佩服干老师精深的文学素养与高超的教学艺术!
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欠缺了太多?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共鸣?这都是我们应该思索的问题!理想课堂的实现,不仅仅是运用了有效教学框架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