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几多欢喜几多忧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发布时间: 2017-01-19 10:58:36 作者: rapoo

先说多媒体辅助教学带给课堂教学的“几多欢喜”,可以从下面方面来说:

欢喜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

欢喜二:陶冶学生情趣,激起情感共鸣,激发审美情感,优化教学环境。

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欢喜三:多媒体可以给语文教学加速。加强信息传递,在基础知识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送,强化学生的有意识记,加强字、词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识字效率。再者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

谈完“几多欢喜”再来谈谈“几多忧”。我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稍不留神就会陷入误区,对次我有“三忧”

第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恰到好处,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教学是目的,多媒体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主宰学生,而忽略文本的存在,那难免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试想:多媒体画面再优美,声音再悦耳,它也只不过是教者对文本的演绎。就如将名著搬上荧幕一样,编剧总会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加工,创造出自己眼中的文学形象。而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教者眼中的一个“哈姆雷特”,而击碎学生心中无数个“哈姆雷特”是不是太得不偿失呢?

第二,多媒体本是辅助教学,但现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往讲台上一站,操作电脑一屏一屏地显示,学生在下面静悄悄地看,屏幕上光影闪烁、色彩斑斓,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非常有趣;学生则静静囫囵吞枣,“全盘”接受,食而不化。更有甚者,教师把所要讲的课堂内容的提纲展现在大屏幕上,然后坐在话筒前开始上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这种“在会议上作报告”的形式。语文课变成了“放映课”。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更谈不上去反思、创造了。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的授课!
第三,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究竟是利还是弊呢?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这是我的第四忧。

究竟怎么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助力,插上腾飞的翅膀呢?我认为应该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光看不练假把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