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也需要“临摹”
曾和一位酷爱书法的朋友聊天,谈到书法的最高境界,他用了一个词“人剑合一”。字即是人,人即是字。这时的书法由一件超然身外的事情,最终变成了这个人的一部分。但在达到如此境界之前,需要的是长时间的临帖,从“实临”到“意临”。从模仿字形,到追求神韵。这也是为什么齐白石会有“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慨叹。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今天,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作为一种导向也让大多数老师面对课堂教学,无从下手。“上课”,变成了一件玄而又玄的事情。而追求创新课堂,张扬自身个性的呼声,又让很多老师即使尽浑身解数,也未必能达其左右。
其实仔细想来,我们是陷入了几个误区之中。
误区之一:过分夸大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多样化的学习渠道,随处可见的信息资讯,正在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权威,学习变成一件并非一定要在教室内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必须承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更好地发挥这有限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着力点必须有所转移,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应放在引领,点拨,提升上。对学生必须适当放手,保证创造一个独立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是善于思考充满活力的课堂。此外,教师要从侧重具体知识的掌握,到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从侧重教学环节的设计,到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课堂教学出新,出奇,不是我们的目的,教师的优秀最终并非通过公开课、论文来证明,而是必须经由我们的课堂和学生来实现,优秀的教师必须确保在终端送出一批真正优秀而卓越的学生。
误区之二: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就像书法中的“临帖”,一些老师热衷于研读名师的课堂教学,最欣赏的就是名师的教学设计,有新意,有创意。对于名师的学习,很多时候也是从“临摹”课堂教学开始的。但是当老师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提问学生,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时,往往会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即确立清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绝不能照搬教参,也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要确定一节课的知识落差。没有落差,激不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落差过大,又让学生无法迎接挑战,享受解决困难的乐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再考虑确定达成目标的具体策略。诸如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目标达成和检测方法,这一系列问题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另外,整个课堂教学要保证必须紧紧围绕该目标而进行,绝不能旁逸斜出,哪怕所涉及的是老师最擅长的内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误区之三:热衷于学做法国大餐,忽视了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目前,教师的专业成长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也越来越强,各种平台的搭建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观摩教学作为教师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但教师一旦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就会渐渐远离真正的教育实践。就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所说,一些老师只热衷于学做一年一度的法国大餐即所谓的公开课教学,而忽视了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对于老师来说,日常教学才是最重要也最能体现真功夫的教学。当形式的东西大过内容,来自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就会减弱,学生的思考力同样也会被减弱。没有多媒体,没有小组合作,没有自主探究,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同样也能把课上得很精彩,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因为,我们相信知识本身的魅力,相信思维挑战的乐趣。
没有“临摹”,就无所谓书法。对于教学来说,临摹同样很重要,只是,不是临摹外在的形式,而是临摹内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