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理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无味。感觉数学似乎天生就与严肃、枯燥乏味站在了一起,于是人们就把数学定格为是一门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科。数学课堂上既没有语文课中优美的句子,也没有音乐课中和谐的旋律。数学课就是老师耐心教,学生认真听。学生学得苦,老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有一次在看新一期的《爸爸去哪儿》时,突然脑子里就有这么一种奇怪的想法,我们的课堂能不能像综艺节目那样具有吸引力,收视率那么高,影响力那么大,点击率与日俱增。这些高收视、高讨论度和高产出的综艺节目都有一些相同的策划特点和制作特色:
1、游戏类娱乐节目。在娱乐节目中,以游戏为主要内容,通过进行各种有趣、搞笑、竞赛、知识类型的游戏为观众制造笑点和欢乐的气氛,这种节目在韩国非常受欢迎,并且已经传到国内。在一般综艺节目中的固定游戏中,每一期参加的嘉宾不同,因此即便是相同的游戏,只要有不同的人参与就会带来新鲜感,每个人性格、个性、特点不一样可以演出多样的形象。还有一些体育竞技类游戏、舞蹈表演、情景短剧等游戏,还有俊男美女的登场,于是明星本身就成为了节目的看点。2.访谈类节目。韩国的访谈类节目比较多,通常是在每期节目开始前,都会先确定两个话题,这些问题在普通人的生活当中都能频繁的遇到,具有普遍性和可讨论性。这种节目一般只播放50分钟到1个小时,每次节目大概有5、6个人参与话题的讨论。参与者囊括各年龄阶层的明星、嘉宾等,演艺明星的数量比较多,知名的歌手也会受到邀请。节目主持人一般有一到两位,有些特殊的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坐在一起,每个主持人承担一个话题。这样的模式使得嘉宾在回答问题时,主持人可以帮忙圆场,从而缓和谈话气氛,嘉宾们也会更加放松。3.真人秀娱乐节目。近年来,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真人秀娱乐节目都得到快速发展,基本上都是仿效美国而来。那么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抓住哪些?具备哪些特点特色?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孩子?怎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我认为数学课堂该进行一次变革,能不能把课堂也变成具有综艺特色的“玩堂”,真正实现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这种完美课堂是我所追求和向往的。
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高兴、觉得有趣才能使孩子们愿意学、愿意思考、讨论、参与。在这种兴与趣的驱使下,使他们热爱生活,适应环境;使他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险境,培养出顽强毅力, 并沿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可以促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 并给他们无穷的力量,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他们能认真思索、钻研,直至攻破;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意志力,而在这样力量的支配下,会使他们并发出无穷的智慧,促其成才。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我要努力朝着这种完美课堂奋斗,这是我想实现这种课堂的动力。
追求、动力都有了,但又不知从何下手,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于是我就开始努力的学习,读关于孩子心理的书《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读孩子如读书》、《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等;在网上观看华应龙、张齐华、刘德武等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与讲座;看优秀的教学设计与评课;认真研读大纲、教材、教参……
读书让我明白,教育的幸福是孩子,孩子的幸福是爱的教育。“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和智慧,负责任地去爱每一个学生,保持一颗爱的心,做好每一天的事。孩子最大的幸福:是在博爱中,错误得到补救。懂得了“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智慧是教师事业的灵魂。有爱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有爱才会有无私的付出和执着的追求,而智慧是事业的源泉,有智慧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拥有爱与智慧就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通过观看视频,这些名师的文化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 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十分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
通过研读大纲,钻研教材、教参,我总结出要想使数学课堂“活”起来,使孩子真正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此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甩掉单调、乏味,需要做到以下“五活”:一是课程内容的“活”;二是学生活动方式的“活”;三是教学手段的“活”;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活”;五是评价方式的“活”。这里的每一“活”都是一门极深奥的学问,但对这种课堂的追求却永不会停止。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观察力:
1.精确性方面,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
2.目的性方面,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是观察服从于规定的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
3.顺序性方面,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
4.判断力方面,对所观察事物做出整体概括的能力较差,表述事物特征不系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记忆力以形象记忆为主,多属于无意识记忆、机械记忆。虽然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较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他们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
介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智力水平发展限制,还不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上认识事物。所以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考虑以上原因,特初探出一种“竞赛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对学生个性培养、整体发展、尖子培育、提高教学质量、维持课堂纪律、激活课堂气氛、诱发学生情感、吸引后进生参与课堂教学等方面,效果显著。
下面,我按理论构想、课堂实践、效果对比几方面对竞赛式课堂教学法进行阐述。
一、理论构想
在尝试竞赛式课堂教学法初始,我并没有潜心去钻研教育界先贤们的各种教育方法。我认为既然教育教学目标是教书育人,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源于商品经济,竞争是商品经济的的现实机制,商品经济的一系列规定性都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实现。那么我们能否把这种竞争机制参透到教书育人中来,让培育出来的人更适用于社会需要呢?现实证明,在未来的社会里,竞争将成为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实现机制。
把竞争机制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便形成了竞赛式教学法理念。再说,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少的优秀人才都是在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做充分发挥并脱颖而出。竞赛活动既然如此能把人的能力调整到最佳状态,为何不能把它运用于教育教学环节中呢?
听、说、读、写、算能力可竞赛;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可竞赛;问题解答的能力可竞赛;尖子与尖子、中等生与中等生、后进生与后进生之间可竞赛……一连串的构想使我主动地进入这种教学法尝试活动中。
二、尝试阶段
竞赛式课堂教学法力争成为一种科学的选择,当然同样需要以教学目的的最优设计为前提。
现在就以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一)备课。
1.备学生。课前对学生科目成绩水平进行优、良、中、差、劣分等,并做好记录,便于竞赛时实力相当,发挥最优的抗衡效应。
2.备教材。一堂课的内容,哪些知识点是基本的?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知识点是难点?在教案中全要细目化。
3.备竞赛活动规则。哪一环知识点由哪种层次的学生完成?鼓励手段是什么?应当做好构想。
(二)上课。
1.利用学生完成教师口头布置的任务这个空间,分步骤、分环节出示涵盖数学知识点的竞赛活动尝试题目。总体顺序是由基础题到提高题,由重点题到难点题,由简单到复杂等。
总体初赛对象的顺序是由层次低到层次高的选拔。如果选拔竞赛对象层次与内容难易度不搭配,要及时向高层次对象调整,不得拖时,即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自学和思考的余地,又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担当点拔难题的任务外,还要像位节目主持人和评审组代言人(全班同学是评委)。一次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既要用简洁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对竞赛获胜者进行表扬激励,也要对失败者给予中肯安慰,并为之打气。
3.课堂整体调控。竞赛式课堂教学法开始后,针对课堂的特点,学生以分组、分行、分列以及个体选拔等形式出赛,但教师要尽量隐藏等级观念,让学生感觉是在平等竞赛。难度小的知识点,教师可把竞赛活动范围限制到中下等生行列,对后进生尤其要选简单的内容,以确保他们能当众完成任务,获取足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而难度大且复杂的知识点,竞赛时,可以放宽竞赛活动对象范围,表面上是让大家努力思考,实际上那是给尖子生发挥的空间,他们一般能一马当先的迅速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全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是最高标准。学生确实不能自己解决的,教师要当场补充完整。一个课时可分为二至三个小赛时,每次赛时不超过十分钟。要把一堂课中的识记、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归纳等知识点分散学习和训练,那么,在一堂课中,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后进生,都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任务,使学生兴情高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课堂教学实现最佳效果。
三、效果对比
我把竞赛式课堂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首先在课堂纪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不乏味,不混课,不逃课,形成一个团结拼搏的课堂集体效应,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学生个性。竞赛式课堂教学法的功效并不仅限制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特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更好更快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