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不要脱离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盲目追求价值和知识的传递,试图以此来加速儿童的发展。
然而,现在有些
但是,孩子爱提问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发现问题。
重要的是第二步:孩子自己去探索找出答案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教育者积极给予应答和让孩子主动探索、自主寻找答案,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其结果也大不相同。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事例进行对比分析一下:
孩子提出的问题:把瓶子里放入一些长长的大大的蚕豆做成沙锤,摇晃出来的声音并不好听,怎么办?
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者积极给出答案
教育者引导孩子自主探索
装入的东西越小越好。
让孩子想想还有什么材料可以替代蚕豆(或给孩子多提供几种材料:花生米、黄豆、绿豆,赤豆,粗沙粒、细沙粒)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答案。
结果
孩子把大蚕豆换成了小黄米,一摇晃,声音还真好听。
孩子发现,相对细小的绿豆、赤豆是最合适的,有的孩子还会注意到更深层次的问题:颗粒的大小是否均匀、外壳的坚硬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声音的质量
性质
传递知识
发现知识
评
析
首先,孩子只获得了一种答案而且是他人告知;
第二,这个答案的准确性还有待商讨:并不是越小的东西越好。比如,大米细小吧?面粉就更细小了,最后孩子还是随着老师设定的思路,想到了水:为什么不装入水做沙锤呢?
这也就出现了第三个现象:孩子也只是习惯向他人征求答案了,并没有想要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的答案。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首先,教育者让孩子产生了探索的动因
第二,教育者为孩子提供了探索的条件和机会;
第三,孩子既动手又动脑,在实验过程中,他还要观察、分析、对比,那种材质更适合做沙锤内胆的填充物。
第四,通过实验孩子对多种物质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孩子获取了多方面的知识。孩子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第五,孩子成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带来了自信。
比喻
给予孩子鱼(只让孩子饱餐了一顿)
给予孩子渔(孩子会了打鱼的方法,可以享受无数次的美餐)
皮亚杰理论概念
顺化
同化
名家评析:
孔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以为,鱼也要,渔也要。人总得先填饱肚子才有劲去学习捕鱼、学会捕鱼。)
皮亚杰深刻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就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些东西有真正的理解。”“过度加速发展,将使后来同化作用的成效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过早地向儿童传授未经操作的知识,只不过是单纯的模仿,儿童无法进行更多、更深的同化,久而久之,顺化大于同化,造成不平衡状态,难以建构应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以后的学习变得困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儿童没有获得充分的操作活动而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而事实上,“童年期是一个人最精彩、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P219]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要记住这句话: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法藉瑞士人,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191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