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馈
一、教材分析
1、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员,坚持“文以载道”,代表作是被贬永州之后的“永州八记”。
2、单元体裁——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记人,记物(《核舟记》),叙事(《桃花源记》)、写景,抒情等。本单元的四篇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古代散文佳作。
根据这两个特征,教学时可以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联系起来,以柳宗元和韩愈的联系为突破口,切入到游记作品的“道”——景物描写中所贯注的思想感情中来,领悟欣赏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升华。
二、教学难点: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和课文背诵
1、强调预习的作用,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背诵课文,这是课堂整体欣赏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搜集整理有特殊意义的词、和以前学过的词意义不相同的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尽量避免课下注释机械性记忆的弊端,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这些主要通过课下自学完成,基本不占课堂时间)。
2、“好读书,不求甚解”,阅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境的感悟领会,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所以,句子的翻译,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要过分强调。否则会破坏古文精炼流畅的美学特征,难以给同学们美的熏陶,使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比如说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翻译成“翠绿的枝蔓,有的遮蔽着,有的缠绕着,有的飘动着,有的摇曳着,长长短短,随风拂动”意思倒是懂了,句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却荡然无存。
三、教学重点:理解小石潭的环境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联。
1、课堂环节:教学重点的突破,关键在于问题设置是否能切中要点,提纲挈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
看到小石潭,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问题的设置,涵盖了作者由“乐”而“凄”的心理变化过程。针对同学们的答案,老师适当点拨,可以很容易的让同学们认识到柳宗元到这里的原因——排遣抑郁,在山水中寻找快乐;
快乐的原因——声音的清脆悦耳,水的清澈,鱼儿的欢快。
心情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小溪岸势的曲折险恶,“不可知其源”;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心情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触景生情,自己的遭遇经历际遇就像这小石潭一般,美,却无人欣赏,前途不可知。
2、课后延伸:一篇好的文章就像美酒,酝酿的越久,其味道越美越浓。所以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教学难点中一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教学难点也不是一堂课学生就可以完全理解的),更在于让学生在课下反复品味,领会,形成个性化阅读感悟。这也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所以,怎样推动课后的思考,是解决教学重点的第二个关键环节。
我设置了两道思考题:
A: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B:小石潭( ),你看, 。
A题难度较大,为选做题。可以说是这是一个研究课题,前期,我们对陶渊明有比较多的研究。学过他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补充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常识性文学知识,写过练笔《和陶渊明的三次见面》等。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以韩愈的《马说》为核心,帮助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突破“文以载道”这一文学主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这一道理。本文的学习又从韩愈与柳宗元的关系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承载的思想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再把二者联系起来,程度较好的学生会好奇,到底二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不同,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反复阅读领会及课外延伸,更深刻的领会“道”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观点。
B类题难度较小,立足于对《小石潭记》本身的理解,但是,又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从整体意境上下手,给同学们更大更灵活的发挥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巧妙借鉴运用课文精美的语言,很有挑战性。
四、教学反馈:学生优秀研究成果展示
B类作业:
(一)“歌尽桃花扇底风”——学生品味挖掘到的个性化整体意境
小石潭的水真清,声音清脆的让人以为是环相击发出的声响。小石潭的水真清,清澈的让人以为鱼在空中游。小石潭的水真清,不仅能数出有多少头鱼,而且能看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的水真清,可是他不能判断出此时呆若木鸡,静止不动的鱼儿下一秒会箭一样的游向何方,敏捷灵活的出乎人的意料,是在嬉戏,还是在寻找?是它在寻找,还是他在寻找?他不停的探寻,尽管他会碰壁,但他仍然选择了这条没有路的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怕失败,就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他虽然没有陶渊明“迷路者”的境界,但是他有的是探路者的勇气与活力。我相信,总有一天,这条翕忽的鱼儿会跃出水面,哪怕只有短暂的瞬间!
——王沂凡
小石潭静,你看,石也是静悄悄的,似乎在沉睡中做着一个清凉的梦。倒是树蔓,温文尔雅而又不失活泼的应和着水声。风滑过树梢,也是静悄悄。鱼儿在水中无声的嬉戏,阳光无声的沉落水底,影子随着水波无声的摇曳。我们的声音也小下来,消失,在安静的大自然面前,一切都会安静下来,带着一种平静。
——侯林铠
教师点评: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石潭乐,你看,青石,翠蔓,游鱼,小溪,自由自在,想伸展的伸展,想缠绕的缠绕,想游动的游动,想唱歌的唱歌。清冽的水轻轻滑过青石的肌肤,他咯咯的笑,“如鸣环”;翠绿的枝蔓被风轻轻拂过,流动的绿色静默的微笑;水底的游鱼懒洋洋的躺在水底晒太阳,突然游向别处,水面上泛起一个酒窝;溪水从不知名的地方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叮叮成韵。此情此境,有谁会不开心呢?便只有潭上坐的那个人吧,脸上的笑容怎么不见了呢?他的心里该有多少寂寞,才能在这欢乐之中速速离去呀!
——张子
评语:青春少女也曾悲吟:“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落难寻觅”,可小石潭不是落花,这让身似浮萍的柳宗元,情何以堪!
小石潭幽,你看那水。水,本性清凉,山泉小溪更是如此。幽幽的寒气总是氤氲着不散。清冽,冰凌入骨的寒使周围的植被最大限度的散发出幽寂的气息。若弹跳的溪算是活力生命的源头,那这一潭冷冽的幽水,便是冰雪女神的叹息。幽幽的叹,冰封了周围的一切,悄怆幽邃的气息 ,凄神寒骨的幽寂。冰雪女神的叹息中,怕是最细微的声响也被冰封了吧!幽然,幽黯,幽寂,幽寒,幽叹汇出了这潭水,这颗散发着冷冽光芒的宝石——冰雪女神的叹息!
——韩天明
小石潭小。你看,它就坐落在一座小丘一百来步的地方,隔着“篁竹”都能“闻水声”。小到“全石以为底”,且“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像一盆山水盆景。连它生出的溪水也想浩瀚夜空中的北斗和广袤大地的一条蛇一样,小石潭,真小。
小石潭石(坚实),你看,如此之小,竟容下“坻、屿、堪、岩”,容下青树翠蔓,容下百许头鱼,虽然小,但它有坚实的——朝着“斗折蛇行”的方向奔去,不可知其源。小石潭,真坚实。
小石潭淡泊,你看,它被竹树环合仍怡然——自有环声传出天外。它地境偏僻寂寥无人也不恼——自有溪流鱼儿给它讲远方的故事。它不以“小”忧,不以“石”傲,四季轮回,岁月流逝,他就在那里,笑的云淡风轻。
——王千一
评语:也许,正是因此,柳宗元才无颜面对吧!
小石潭怪,你看那潭,“全石以为底”。既为潭,必三平方以上。一块石头为底,好大的石头。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中的石头有的一拼。小石潭怪,怪在潭中的石头各具情态,高地,小岛,岩石,再加上摇曳的藤蔓,刚柔并济,仿佛一处无人问津,无可破坏的净土!
——周桥
小石潭幽,你看,它藏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这里安静甚至寂寥,水声滴答,让人顿生寒意。四面遍是树,青葱翠色溢目。
安静,有时是一种好东西,它可以让人思考。有时,却让人孤独。不经意间,看见旁边的小溪,曲曲折折,忽隐忽现,仿佛我的身世,不可知其源。我不能未卜先知,所以我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答案。我继续凝视这条小溪,小溪的水注入潭中,停止了,这会是答案吗?小溪的那头,幽远,不知源。真的不想,不愿,不希望停下来……
愈发幽寂了,于是,离开。
——王
小石潭幽,你听,幽幽的溪水声穿过竹林飘入耳,心在不知不觉中感到快乐;你看,幽幽泉水拂过石面,无限的温柔。潭中悠悠的鱼儿怡然自乐,四面竹树环合,泛起幽幽的清凉,就像自己的境遇,在心中唤起幽幽的悲凉。
——王佳琪
小石潭清,你看,小石潭与世隔绝,环境清幽,青林翠竹,没有半点杂质。水干净清澈,可以“影布石上”,游鱼的姿态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地方太过干净,以至于太容易让人把自己的主观情绪融入其中,再放大。所以,柳宗元的评价是“过清”,使他的情绪由“乐”到“悲”,变换的如此之快。小石潭真的“凄清”吗?个人有个人的见解罢了。
——古莹玉
小石潭幽邃,你看,竹林里的小石潭偶然被柳宗元寻去,本是一处桃源,可他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只认同幽邃,小石潭哪里凄,哪里寒?它先是鼓励你,与你相乐;然后引导你,诱你探源。也许水流一路上有太多坎坷,可是只要水流不断,小石潭一天不毁,源头总能找得到!
——李旭婷
小石潭清,你看,水清: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小石潭的水清,以为“全石以为底”,没有泥沙;因为活水不断。因此,小石潭的水中才能看到光与影的舞蹈。
声清:如鸣环
小石潭的声清,因为“寂寥无人”, 因为“不可久居”,只有小溪与石头的碰撞。
境清:其境过清
小石潭的境清,因为青树翠蔓挡住了来人的实现,因为取道还要伐竹,因为“斗折蛇行”的溪流让人找不到方向,只要没有人踏上的土地,都是枝头的豆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侯义夫
(二)犹记惊鸿照影——学生作文中意境优美的句子:
藤蔓摇曳下垂,参差不齐,感觉那么自然,那么有亲和力,随风摆动间,多么闲适的意境!
——王文远
教师点评:“闲适”用的好。
树的阴影笼罩着岸边,使人的心头也蒙上了一层黑纱。
——谭岩
小石潭清,就像荒废多年的老宅,不被人打扰,也与世无争。没有了人气,也没有了生机,隐藏在密林中,只有百许头鱼,太过清幽。
——陈科润
小石潭有些神秘,明明藏在竹林后面,可偏偏不小心发出了声响。
——闫静新
那个翻卷出水面的石头,是一朵凝固的浪花?
我奇怪,柳宗元为了看到小石潭,没有路也能“伐竹取道”,为什么不能再被贬谪的命运中,披荆斩棘开辟道路,何必为“不可知其源”而叹惋,为“过清”而凄恻呢?
——程铭
小石潭的水清,“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的清新柔美,定是这柔柔的清水所养。
——韩汶妤
小石潭寂,你看潭以整块石头为底,流水只能与石头相依,水声如环。
——赵婉婷
小石潭梦幻,你看,这里的溪水弯弯,在太阳的映射下,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北斗七星。
——罗凯泽
(三)一枝红杏出墙来——令人捧腹的逆向思维。
小石潭的水,你看,有百许头鱼。
首先,小石潭是一潭清泉,说明它不会太大。作者目测其中的鱼,居然有百数条,“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说明水很清。可是“水至清则无鱼”,这就矛盾了。而且,鱼要排便。这时应该已经是暮春或夏天了“青树翠蔓,蒙络摇坠”,百许头鱼在水中的排便数量已经很可观了。既然“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说明向潭中注水的小溪在小石潭中会激起一定的水花,那么沉淀在池底的粪便便会翻上来,这样水就不会清了。所以,我认为小石潭中不会有数量如此庞大的鱼,也许作者只是为了写出水潭的动景,但也要遵循科学事实,十来条鱼,溪水成趣,同样也生机勃勃。鱼数过多,太过繁杂,反而会毁了这清幽的气氛。
——张雪飞
A类作业:
迷路的陶渊明和探路者柳宗元
●渔人缘溪行,忘了自己该干什么,忽然发现了桃花源,安乐祥和。但他最终还是“停数日,辞去”,并且“诣太守”,“寻向所志”。其实,他原名和他很像,陶渊明厌恶官场的黑暗,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桃源——归园田居,可这是他的最终归宿吗?是的,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流露出对田园隐居生活的膝盖享受,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是他也许像渔人一样,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能,他不愿意失去自我,所以他选择了他比。他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荆棘密布,一条安静美好,他选择了后者。既然当不了渔人,就当那桃花源里的村民吧!
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把自己丢了,丢进山山水水间。
柳宗元不同,不是不愿做官,是不让他做官。所以,看到美景,他走了。他心里不甘。他是那个渔人,他想回去,一定要回去。他不会因岁月静好,就放弃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抱负,他放不下,学不会像陶渊明那样释怀,于是,他离去了,继续去寻找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地方,纵使很难!
——张子
●迷路者和探路人
一个迷路者,一个探路人
迷路者在现实中迷失了方向
在理想中找到了信仰
探路人在现实中饱经沧桑
又在现实中找到了方向
一个
主动放弃
独自享受山林的空气
一个
被迫流离
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秘密
一个追求自己的理想
退出黑暗,寻找光明
幻想一个桃花源
让大家享受
一个,听从命运的安排
寻找奇山异水
可他放不下自己
总是触景生情,不能沉迷
——闫静新
●陶渊明迷路了。他的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不想作恶,不想腐败,却又无力改变。于是他寻寻觅觅,寻找桃花源。可是,他找不到,于是,他迷路了,也许只有在忘记路途,忘记时间的时候,才能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桃源。
柳宗元在探路。他想要到奇山异水间排解自己的抑郁愤懑,因此,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在大自然中探寻真谛。他发现了小石潭,曲折蜿蜒的溪水有和自己一样的气息,幽远凄清却不可久居,他离开了,这是他的选择。
——王在琦
●陶渊明:迷路派。他在战乱纷纷,社会不安定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了——走为上计,逃避是他生存的方法。他大力描写田园,自然,归隐,实质上是为自己找到一个生活的理由。不得不说他是有政治头脑的,不然他不会发现社会的变更,更不会钻进与世隔绝的地方任自己逍遥了。陶渊明沉迷于自然,将自己的大脑变得纯洁,同时也是他的无奈。
柳宗元:探路派。自己动手的效果更好。在被贬后,无时无刻不在探索自己的前途。他不想被环合的竹树禁锢了自己的心灵,更不会被寂静寒了自己燃着火的心。前方时隐时现,但是闯一下又何妨?阻碍我的不是犬牙差互的石岸,而是心灵留下的伤痕,但是,他不想作罢。
——董佳衡
●探柳迷陶
我认为这个题目本是就是一种侮辱。柳宗元真的在探路,陶渊明真的迷路了吗?我认为陶渊明其实和达尔文一样,早就发现了出路,但又因为过程的纷繁迷乱,思想又过于正统而放弃了简单却频繁的正路,而非要走困难但荣誉的侧路。其实真正开创美丽的是陶渊明,柳宗元只是听说了陶渊明在山中,而却寻找,他只是陶渊明思想的产物罢了。是不是应该说“烂陶带柳”呢?
——刘佳佑
评语:看来对这二人都颇有微词。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346年后,一声啼哭在山西的土地上响起,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之后会有一段异常坎坷的道路去走,并且有意无意的,继承了陶渊明的夙愿。
他叫柳宗元
两端人生,两条路,两双磨破的鞋,一个梦。
(一)梦起
闻水声,心乐之;甚异之,穷其林
好奇心,让迷路的人找到了方向,让探路者看到了前方的梅林。不同的是,柳宗元是有目的的,而陶渊明则只有潜意识中构建的虚幻的蓝图。我记得有一部电影中有句台词:“熟悉他的人就会知道,那可能只是他想象的一个地方”。而桃源,也不应该排除陶渊明醉后的梦幻。可是,桃源却又荒诞而真实的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荒诞的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永远都不会存在于现实中;真实的是,它的美好与感动每天都在现实世界中发生。所以我们渴望桃源,所以,柳宗元在听到水声时如此高兴,所以我们相信童话,相信美好的大结局,相信正义,相信梦想,相信圣诞老人,并且在泡沫一般美丽而易碎的梦醒时分痛哭。
(二)梦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青树翠蔓,蒙络摇坠,参差披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可久居
这是两人最大的分歧,桃花源如果不可久居,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柳宗元在开往桃源的路上拐错了道,来到一个未开发的小潭边。这并不意味这失败,相反,是一种成功。他明白了,桃花源不是这样。
(三)梦醒
无问津者;记之乃去
两个人都在梦的结尾点上了省略号,轻描淡写,就像一场梦。你永远都不记得梦的开始,因为他开始于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一枚早已长大的种子。我们也常常忘记梦的内容,因为睁开眼,刺眼的阳光就冲走了它们。
但有些人不同,他们醒来后,就明白了自己要干什么……
那个结尾的省略号,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追梦。
——侯义夫
五、教学反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真正震撼我的是学生的作业。觉得是他们启发了我,而不是我教了他们。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讲的好,认识的深刻,生怕学生们想不到,杞人忧天罢了。我们总是剥夺了他们说话的权利(关于学生作业,我只在语言的流畅精炼方面做了一些改动,思想都是他们的原汁原味,没有任何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