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工作总结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1-27 10:48:33 作者: rapoo

工 作 总 结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

本学期我继续实践以批注式阅读教学为依托,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的实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小有提高。

开学初,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设想,使教学不缺位,不越位,我认真地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本学段的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并通览教材,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每一课时都深入地了解教材,细致地解读文本,精心地设计教学,认真地上课,及时地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方法,力求教学尽善尽美。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便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进行自学,我只是在生僻字,难写字上做一下指导。本学期则注重了“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指导与练习,使学生再明白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词义。例如在学习《草原》一课中的“渲染、勾勒”两个词时学生根据课下注释明白了这两词的原意后我出示了:“王氏便把事情的经过加以渲染,有声有色地叙述一遍。”“ 文章只用了几句话,就把当时的场景勾勒了出来。”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来说一说“渲染”“勾勒”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朗读基本功。但这并不等于就可以放任自流了,本学期继续加强对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做到朗读声情并茂,默读理解思考,同时还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一课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例如在学习《白杨》一课“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一段时让学生想像写话“那儿,没有 ,没有 , 没有 。只有 ,只有 ,只有 ,到处浑黄一体。”

在学习《祖父的园子》一课“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段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时让学生模仿写到:“黄瓜愿意长多长,就长多长。”西红柿愿意长成红的就长成红的,愿意长成绿的就长成绿的,就算长成粉色的也没人管。豆角愿意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胖了没人管,瘦了也没人问。辣椒愿意成什么颜色就成什么颜色,即使长成花的也没人去限制它,一切都是自由的。”“ 蝴蝶一会儿飞到墙头上,一会儿飞到菜花上 ,愿意上哪儿就上哪儿,就算飞到天上去,也没人管它。蜜蜂愿意到哪朵花上采蜜就到哪朵花上去采,采够了,采足了,就满载劳动成果飞回家,谁也不会打扰它。蚂蚱愿意跳到哪儿,就跳到哪儿,就算跳到祖父的袖子上,也没人去驱赶它。”

在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根据本课描写人物的方法设计了《猜猜他是谁?》的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让学生抓住班里某同学的特点进行描写,大家猜猜看,他写的是谁。

在上述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了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利用文中情感的迸发点,让学生受到情感的体验,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的前提下使他们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三、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以激发兴趣为主,创设语言环境,在双向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小学生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然后在讲评与实践中注意“观察、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本学期我继续编制《班级文集》把学生每月一篇自己认为最优秀的文章,配上精美的插图,装订成册。学生看到后很有成就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回首一学期的工作,成绩令人欣慰,但缺点也还不少。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上的不够细致,教学往往只注重了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教学步骤的层层推进而忽略了与重点内容相关的细小问题。 如在学完《彩色的非洲》一课后有一个改错句的习题“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到处是花海。”课文中的原句是“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到处是花海。”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只突出了非洲的色彩这一重点,而对于非洲学生了解得并不多,所以学生就感性地认为整个非洲都是彩色的,所以学生无法发现这个句子的不严密之处。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以便更好的前行。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