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跟学生家长沟通
——重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三)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需要的不是学校和家庭的简单联系,而是教育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应该体现在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为每一个儿童创造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环境,它还意味着学校在创造这种环境中的主导作用。(P102)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它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有独立思想、独特性格、独自经历的个体,把这些有巨大差异的个体整合到方向相同的道路上去,本身就是件难事;另一方面,教育的成功与否还跟家长的配合、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只有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力量都整合到学生成长的相同方向的道路上,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其中任何一个力量背道而驰,教育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半途而废。阿莫纳什维利在文章中一再举的那个天鹅、河虾和狗鱼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天鹅要把车往天上拉,河虾要把车往水里拽,狗鱼要把车往海里拖,车呢,要么是原地不动,要么是慢腾腾、东扭西歪、摇摇晃晃地朝一个方向行驶,但总不会顺畅地朝一个方向快速前进。
相比较而言,在这其中,教师是专职的教育者,居于教育的核心位置,起着关键性的沟通协调和整合教育力量的作用,而教师的沟通协调方式、态度、能力,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沟通协调是否成功。
仅以与学生家长沟通协调而言,若果是如阿莫纳什维利所言,有的教师规定了接待家长的日期和时刻,在这个时间里他向家长通报他们的子女的学业成绩和品行;有的教师呼吁家长给予帮助,要他们开导开导自己的孩子;有的教师还给家长写信告状,诉说这个孩子是多么的调皮,在学生手册上写下对学生表示不满并令其恐惧的字眼;有的教师喜欢在家长会上、在讲话中教训家长,要求其在家里该如何如何教育孩子。(P101)
其结果呢?事情并没有按照教师所希望出现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恰恰是相反的一面,妈妈们多么不愿意为了领受教师的教训而到学校去,爸爸们也坚定不移地回避与教师见面。有些妈妈可能会非常自豪,因为她们从未跨进过学校的大门一次,他们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上学的那个学校在哪儿也不清楚——这全靠她们有个好儿子或好女儿!(P101)
到了这个地步,教师在家庭和学校沟通协调中的主导作用基本算是彻底的失败。学生的爸爸妈妈们不愿意到学校来,甚至会以自己不用到学校来而高兴,哪里还会有教育的力量整合这一说?孩子呢,在他的意识里,教师就是此时此刻他心目中的头号敌人。当他以敌视的、恨恨的眼光看着老师的时候,老师的教育他还能听进去吗?毕竟,首先有“亲其师”,才会有“听其言,信其道,从其行”啊。
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其从事教育能力中所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能力之一。具备这项能力,恰当地调动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会事半功倍;不具备这项能力,不会整合家长的力量,甚至把家长也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当然也就事倍功半,劳而无功了。
有一个班主任,听说他班里有个学生跟别的女生谈恋爱了(当然有些证据),感觉自己的声誉受了损失,面子上过不去,就急吼吼地在电话里把那个男生家长训了一顿,又以不容辩驳的口气,把男生家长传到学校,责令男生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去。这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和霸道的语言,也自然会让男生家长所不肯接受,两个人就在办公室里“叮当”了起来,差一点儿让局面不可收拾。幸亏后来我赶到了现场,及时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老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跟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呢?这两年,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觉着,至少老师应该学会站在与学生家长合作的立场上,去处理学生问题,学生家长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你想想,我们用商量的口吻,去跟学生家长探讨、商量他能接受的教育他的孩子的办法,让他的孩子养成好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一般的家长,都该不会反感吧?你在帮助他教育孩子,他感觉到你真心为他好,关心他的孩子,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反感呢?学生家长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与我们是平等的教育者,我们以居高临下、动辄训人的口气跟他们交流,他们能不反感吗?
一次,有个学生家长找到我,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说:“你们学校餐厅该管管了!我女儿经常打饭被其他学生挤出来,每次放学回家她都哭着跟我说,说不愿意再上学了。”我没有生气。她急我也急,两个人不吵吵起来吗,那有什么意思?我告诉她,学校正在下大力气管理,安排老师在餐厅值班,同时加强对学生教育,相信很快就不会再出现她说的那种情况。我知道她的女儿有身体残疾,等她缓了缓,又顺便告诉她,孩子长大了,懂得多了,自尊心又很强,在家里一定不要当着女儿的面说残疾什么的,免得孩子心理产生阴影,影响情绪。听到这里,那个学生家长就很高兴,连连说:“我知道!我知道!我也是尽量避讳着不说。以前偶然说一次,我女儿都会生气好几天,所以现在我家里的人守着她的面都不说。”一场尴尬就这样化解了。
所以,老师作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的纽带,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跟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方法,摆正跟学生家长相处的心态,努力整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力量,形成同方向的合力,推动学生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