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祥勇
2001年工作之初,我很为自己的语文课受学生欢迎而踌躇满志。那时候,每接手一个新班,第一堂课,总是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们讲“语文是什么”,后来,这堂课成了我的保留节目,有时候,这样的一个主题演讲,我需要用一周的时间才能讲完。这样一个演讲下来,无一例外的是,学生们都被震了。而那时我潜意识中追求的,也许就是学生对我的佩服和崇拜。那时候,高中还没有新课改,我更没有新课改意识,所以,我以自己的博学多才在学生中享有颇高声誉,那时候,我的语文课,基本上是满堂灌。
2008年,河南省高中开始进入新课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出现了否定教师讲解的现象。在2008年之前,我已经在先期进入新课改的其他省市的语文课堂上和报章书籍里学习了不少课改理念。已经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始了静悄悄的革命,逐渐减少自己的讲课时间,以至于把大部分时间都还给了学生。
但事实证明,以上两种做法对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没有良好的效果。
其实,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讲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不是最重要的手段,也至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新课改之所以否定讲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讲解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还讲解应有的地位,不能以讲解的多少来评判新课改理念的有无和深浅。
语文课堂,也是不能没有讲解的,关键的问题时,语文课上讲什么?
如果说语文课上应该讲语文知识,这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再追问下去,语文知识是什么,可能就会有很多语文老师不知道如何回答,继续追问,在一篇具体的课文里语文知识是什么,恐怕十个老师就会给出十种答案。这就是我们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的语文课程没有具体的知识可教。这样说很多老师不同意,他会说,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常识就是语文知识啊。这样说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些只是语文知识的一个很狭隘的方面。而且,这些知识具体在那一篇课文里讲,我们的语文课程是没有整体设计的,所以老师们便见到什么教什么,对于同一篇课文,一个老师一个教法。这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文知识是什么。
王荣生老师对学校层面的语文知识的概括描述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其二,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其三,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从这一界定中,我们应该明白,语文知识的主体不应该是字词句篇、语修逻常这些死知识,而应该是一种类似习惯和思维倾向的东西。语文知识的核心是在语识基础上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技能、策略、态度是语文课堂的重心。而我国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是以课文内容为线索的,就是跟着课文跑,而又因为教师分析能力的缺乏,造成对课文无法深入挖掘,于是只好向外“拓展”,比如,课文提到月光,我就想起古诗词的咏月佳句,你谈到中西画之别,我就想起几幅国画,又想起几幅西画,比较一番;你谈到孩子们小时候的游戏,我就发动学生们回想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实际上是没话找话说,“内仗外打”,以广度充深度。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头脑里没有一个合理的语文课程内容框架,只能碰到什么教什么,想到什么教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叶圣陶先生说:“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叶老在这一点上是很明确的,哪一篇文章被选入课本是偶然的,但我们的用这篇文章教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必须是清楚而具体的。
这就是说,我们对选入课本的文章的教学价值的重视,一定要高于文本自身的原生价值。胡力根老师在《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一文中说:
“作品的原生价值概括不外乎三类:一是知识传输价值,二是情谊交流价值,三是消闲价值。这三类价值都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既是一种社会阅读客体,更是一种语文学习客体。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基本需要不在接收课文直接传输的信息(作品的原生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语文教材提供的语言信息材料实体,进行感受和思考,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进而形成和发展自身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
“语文学习的主体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内容,而在于“怎样”才能正确、快速地接受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怎样”像课文作者那样综合社会各种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怎样”像课文那样准确、自然、简洁、巧妙地传达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
必须明确,课文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东西不等于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东西。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就知道,上述“怎样”的方法才是语文教师最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当然,有些课文选文的原生价值也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特别是那些经典的文章——王荣生老师所界定的“定篇”,这是不能一概否定的。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讲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从语言形式切人,而且应对语言形式给予更大的关注。一味缺乏理性和逻辑分析的“感悟”课往往是教师缺乏分析能力的遮羞布,用凌虚高蹈的“人文精神”的表演来掩盖自身语言功底差的事实。
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学得、更主要是习得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的理想状态就应该是,教师讲解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识,然后在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实践中让学生习得语文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我目前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名著、写书评、办读书交流会为主要形式的阅读课,作为集听说读写能力于一体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有着光明前景的。
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