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呢?
——走进一中,进行调研
不管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从生源来看,一中都是开发区中学中最令人羡慕的。再加上现在开发区实验中学为一中的教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验中学一些成熟的管理经验,教研上展开的活动,现在都在一中“生龙活虎”的展开,一中的一切都在蒸蒸日上!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一中的教研活动主要是深入课堂,进行了示范课、成长课、研讨课、优质课等不同课型的的研讨,每一堂课,老师领导都非常重视,都会让老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进行切实可行的点评,老师的成长有目共睹,尽管忙碌了些,但是大家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当杨主任肯定了学校的做法之后,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真正走进老师的思维中,整个开发区一起来做这个事情,能不能行得通?热烈的讨论中,最引起我重视的还是一线老师的发言,他们依然认为,这种理念真的很好,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实施起来真的非常困难,因为我们的学生学习力太差,根本不会自学,不知道如何自学,更不会主动的学习,不会主动的思考,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最后夭折。
这位老师的想法可以说代表了大多数老师的想法,我们的学生如此的差,老师讲还不会,让他们自己学那真是天方夜谭。我想说的是,是谁造成了学生的“差”,是谁造成了学生学习力的差,是谁造成了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反过来再想,学生的学习力差,我们老师为什么不能培养呢?没有谁生来就会做事情,没有谁生来就有超能力,那都是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培训,不断地努力,慢慢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这让我想起我从七年级带的那一届学生,想再想起来那一届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轻松、快乐、幸福。今天只说英语课堂,由于我们农村孩子小学不开设英语课程,进了初中学生根本不知道ABC是什么,更别说简单的英语对话了。于是找来视频,制作不同的幻灯片,唱响英语歌曲,甚至观看英语动画片,让学生进入英语的氛围,感受英语的美好。但是学生的兴趣随着英语难度的增加,照样出现了“差生”,于是就这样,出现了分组,每小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生,有自己的小组评价机制。真没想到这样的小组合作,小组评价机制一直跟着孩子们进入到了九年级。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切都是那么容易。由于既是教研组长又是班主任的我,时不时会有会议,会有活动,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课堂。
记得有一次教研组长开会,正好下一节是我的课,有老师提醒我,先去教室安排一下吧,我笑笑。因为我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老师突然间不在课堂的问题。后来教务处检查上课情况的老师告诉我:“翠玲,你们的学生真是听话,去教室检查啦,你们的学生都在小组一起学习,看着说的都是英语问题,还真没有乱跑的。”我依然笑笑。因为我知道,那是我批改了学生的一套模拟卷,那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评讲这套练习题,而评讲练习题的上课模式,学生已经非常清晰。首先学生拿到试卷后,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修改试卷上的错题,经过自己的思考,仍然拿不准的就需要找自己的小组长解决,或者在整个小组内讨论,最后得到答案。如果小组内争执不下,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拿到班上和老师一起共同解决。所以,我从不给学生试题的答案,想学习的同学,自然自己要思考,自己要想办法解决。要么查阅资料,要么伙伴互助,要么向老师求助。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所以,那一届学生,那三年的英语课堂是我最满意的,因为那是从七年级就开始培养的,就开始训练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是需要培养的。我们不怕学生不会预习,就怕我们老师不愿意培养学生,训练学生。当我们制定出来切实可行的预习案时,我们就要训练学生,如何运用好我们的预习案,如何在预习案中寻找到自己的强项,自己的不足,在预习案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要我们老师愿意帮助学生,愿意指导学生,愿意给学生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相信学生的学习欲望一定会被激发,不再是在课堂上睡意朦胧的样子,课下作业不屑一顾的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后,学生一定会还我们一份惊喜。
教育就是唤醒,唤醒教师,唤醒学生。
余文森教授认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协同教育认为:先学后教已成共识的前提下,在课堂活动之前,学生独立(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搜集资料,发现提出问题带到课堂进一步学习,这谓之“备学”
有了课前有效的自学,教师课上就有了正确的教学起点,也就是教师没必要在学生都会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也没必要在学生无法达到的高度下功夫,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生生互动解决,教师适时引导解惑的过程。“以学定教”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途径。“先学后教”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本,如果使用得恰到好处,确实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先学后教”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好学生的问题,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但正是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才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才有智慧的生成,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梦想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