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教学中语文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等方面的调查报告
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我初步了解到我们农村教师的不易,为了教育事业,要比城里的老师付出的更多,得到的更少。单单就从以下几方面做下总结:
一:教师工作条件差
我们学校校舍年代久远,称得上是几代人共上一所学校,服务半径4.5公里,招生对象共十个行政村学生。她始建于1970年,后经1993年扩建改造,虽然有些改观,但面貌仍是古老中透着青春。虽几经修缮,师生也共同精心维护、打扮,虽然也有老师们的热情似火,学生们的活力四射,可终究掩饰不了她日益衰老的容颜。办公楼和教师住宿楼二合一,这也不算困难,虽说两个人,甚至三个人住一个屋,终究有个场所。我们农村老师能吃苦,可外边大下,屋里小下的局面还是有点太惨了,甚至还有屋里从后墙渗水的现象,这就无形中要求我们还要和水作斗争。教师的条件差不算啥,关键是孩子们也得受苦。教室里,只有桌凳,黑板,讲台,电扇,没有想象中的多媒体。虽然有多媒体教室,可毕竟只有两间,不能普及每间教室,老师们上多媒体就没有那么方便。操场还是五六十年代时的土操场,没有绿草茵茵,没有塑胶跑道,没有过多的体育设施,只有两个篮球架和几个矗立依旧的单、双杠,显得那么的冷清,那么的单调。农村缺水,特别是今年,情况更糟,凉水尚且供应不足,别说热水了。条件差不算什么,关键是我们学校师生人心齐,可能是艰苦的条件激起了我们的斗志,激起了我们改变条件的决心,我们也在为崭新的一所学校的奋斗着。学校的蓝图已规划好了,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梦想能变成现实。
二:班级人数多
标准化的教学班只有三十个人,可我们的教学班多时八十多个,最少也五六十个,人数确实不少,人数多当然管理就麻烦。关键是教学中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很好地照顾好每个学生。譬如,提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讨、发言。班级人数多,局面不好控制,不能达到人人都积极参与了,有的看似在讨论,其实是心不在焉。讨论过后的汇报,也不能达到多数人参与,只能是个别代表发言。这样,就只能以偏概全,不能代表着全班水平,只能是少数人的水平。再如,举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如汉字听写大会吧,在作文课进行,两节时间,九十分钟,孩子的表演兴致也挺高,可毕竟舞台有限,准备的材料有限,只能选代表参加,多数学生只能当观众,其实,无形中就打消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他们的惰性,扮演了只是捧场的角色而已。再如,语文学习本该和生活紧密结合,如写踏青,爬山,秋收等作文,我们本可以带领着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可由于学生人数多,不好管理,害怕学生磕着碰着,甚至走失的安全问题,我们总是顾忌太多,只能让孩子们坐在教室这一方天地,展开想象力,闭门造车了。导致了孩子们丧失了很多一块走进生活的机会,写出的作文有的脱离了生活实际,或者是缺少了生活的色彩,变得干涩无味。
总之,班级人数多,对老师,对学生,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不利的一面。
三:教材版本的困惑
近年来,我们一直用的都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虽说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也很有特色,所选课文对孩子们很有启发性、教育性。可历年的中招考试一直是考的人教版的教材。虽说,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通过课文培养孩子们的语文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可毕竟无形中也增加了老师、学生的负担。因为现代文的学习倒问题不大,关键是古诗文,这些东西就需要孩子们牢牢记忆了。可两版的教材所选古诗文存在着不同,我们必须在初三下学期还要专门领着孩子们再学一本古诗文五十篇。这很明显就加重了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我希望教材的版本最好还是用人教版的,和中招考试一致,这样,我们就减少了很多压力。
四:阅读教学方面的困惑
首先,没有充足的书源
做语文老师不易,做大山里的语文老师更不易。因为大山里的家长的口头禅就是:课本还学不会呢,买啥课外书?“再穷不能穷孩子”在大山里家长身上的体现就是尽一切满足孩子们的吃穿,不能让孩子有不如人的地方,但至于买书就不那么慷慨了。幸好我们学校订了《中学生阅读》、《中学生作文报》,虽然每班只能分到可怜的五六本,但总比没有的强。我们语文老师只能采取笨办法,把前一届的学生看过的积累起来,可谓积少成多,数量也是可观的。再者,我们也把自己给孩子们买的书拿出来,在我们的努力下,终于有了书源。再者没有浓厚的阅读氛围和阅读榜样。
城市里有图书馆,可畅游书海。可大山里却只有牌摊,说长道短地------打工的父亲不在家,守家的母亲守在了牌摊,都在是为生活奔忙呀!因此指望家长引领孩子们阅读难度甚大。只有靠老师了,我们总是在课前五分钟给孩子们讲故事,营造阅读氛围,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但是,人们常说,5+2=0,确实,老师在学校辛苦五天,孩子在家两天,就能变个样。虽说,老师能为孩子们营造阅读的氛围,能做孩子们阅读的榜样,毕竟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在家进行的多,老师要求的再严,也比不上家长的言传身教。
总之,农村的课外阅读这一块确实是个难题,关键要转变家长的做法,这不单单是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的问题。
五.中学的识字教学的经验、困惑与问题
中学阶段孩子的识字量应该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了,可出现了错别字的高峰,有些字读时会,可写的时候却错误不断,这个时候的识字教学还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孩子们写生字,并且要不断地听写生字,把听写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记录在一个专门的记录本上,以便加强记忆。困惑的就是生字没少写,错误也没少纠正,可仍然杜绝不了。问题是孩子们的字体还让人担忧,可作业又太多,在小学字体、书写习惯已基本定型,改变起来难度很大。
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个应该是补充新生力量,队伍中基本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教师了,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再者就是要引入书籍、光盘等资源,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七.参训语文教师选拨条件
这个条件应该是热爱语文教学,并愿意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其中,勇于参与新课改之中,急切渴望提高自己的老师。
八.所期望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培训内容不要太理论化,能结合教学实践的内容。如一些好的教学实例,包括各种文体的,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等,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收益,改进教学。培训形式可以是网络,也可以是集中培训,但最好是距离适当,时间在假期,这样,可以做到教学、学习两不误。
九.对培训的期望、建议和意见
期望通过培训能真正达到改变自己的教法,提高课堂的效率,更好地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建议是希望授课的老师能是一线教师,有好的经验值得学习。
十.语文教学中的经验、困惑与问题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的经验就是让孩子们多读书,写日记,每天课前三分钟的讲故事或笑话,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体一定要端正、整洁。困惑与问题就是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感到多媒体的授课效果并不乐观,小组讨论交流对我们基础不好的农村孩子实施起来效果不大。
综上所述,我们农村教师希望能通过国培计划的实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农村语文教师也能解除烦恼,注入更新鲜的语文教学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