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青春作伴好读书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2-11 10:44:39 作者: rapoo

——青少年阅读的基本原则

受朋友之托,让我谈谈青春阅读的话题,我就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我在指导学生和孩子阅读过程中的做法,又比较广泛的搜集了一些有关阅读名家的著作和文章,综合来谈一谈青少年阅读的基本原则。

概念界定

我们在谈青春阅读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必须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青春阅读不是阅读青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把青春阅读当做阅读青春的。其实青春阅读就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阅读,青春期的孩子阅读什么?写青春的书当然涵括在青春期孩子的阅读视野里,但是,那些青春偶像派写青春的书绝非青春期孩子阅读的全部。有时候看到高考前的孩子还在拿着漫画书看得口水直流,我就有种隐隐的担心。情窦初开的少女们看看饶雪漫、安意如是可以被允许的,个性意识萌发的少男们读读韩寒不是错,中学生偶尔看看郭敬明在《小时代》里浮华而又拜金的秀场,也是可以的。但是,读书,决不能搞成另一种形式的追星。人,不能靠激素活着。在为人生打底的青少年时期,还是必须得有经典作品奠基的。

经典的界定有不同的标准,根据书籍内容与社会人群关联度不同,好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题材属于宏大叙事,描述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书籍;二为题材从细微着眼,反映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生存状态,彰显人文关怀精神的书籍。这两类书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阅读前一类书籍可以涵养人生理想豪情壮志,阅读后者能够历练平民情怀恻隐之心,缺乏前者,生活将难以激起精彩的浪花,缺少后者,社会将失落关怀他人同舟共济的氛围。

循序渐进

青少年阅读要遵循孩子早期阅读的发展水平。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获得外部的信息,所以儿童阅读有着从阅读图多字少的图画书,到图文并重的桥梁书,再到文字为主的章节书这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可能,其中的某个阅读阶段持续的时间不同,但是这个顺序还是基本科学的。

青少年阅读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地提供阅读材料,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在不同的年龄段提供既有延续性,又有特殊性的书籍。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让他们读这个学那个。我们要发现孩子阶段性阅读的特点,比如男孩子都有喜欢恐龙啊、汽车啊这类内容的阶段,我们可以持续地丰富这些阅读材料,比如从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开始亲子共读,再到“恐龙大陆”系列,还有《恐龙百科》,以及“神奇树屋”等系列书中的恐龙部分。

我们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好书。但是是不是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比如小学和初中时期把四大名著都拿来让孩子读呢?答案是否定的。有阅读经验的成人都清楚,四大名著你是什么时候读过原著的,你是不是都很喜欢读。可以肯定的讲,不考虑思想内涵,仅从文字的角度考虑,《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一般的初中学生是读不了的。 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称赞它“文不 甚深,言不甚俗”,实事求是地说,三国演义的文还是有点深的,也就是说它的文言色彩还是较强的,言语也确实是不太浅近通俗的。我曾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用半个学期的时间让学生共读《三国演义》,真正有兴趣并认真读完全书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红楼梦》的文言色彩虽不太浓,但是曹雪芹深厚的古代文化艺术修养并不是一般初中以下学生所能领会的。尤其是作者对生命的那种深重悲慨的“一把辛酸泪”,没有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孩子是理解不深刻的。所以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原著是不建议初中以下的孩子的阅读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把这两部书列为高中生的阅读书目的。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而言,刘再复先生曾经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文化角度进行评价,《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权术阴谋大全,《水浒传》则在快意恩仇中宣扬血腥和暴力,所以,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这两部书则可能引导人性向恶发展,所以他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我最近又重读这两部书,真的有和刘再复先生相近的看法。所以,作为为精神奠基的青少年时期的阅读而言,四大名著中至少有两部是不适合阅读的。

当然,这里谈的是阅读原著。阅读必须阅读原著,是必须得申明的一个观点,无论何时,都不要只让孩子看那些名著导读类书籍和名著的删节版。且不说导读者水平怎样,是否能抓住原著精髓,更不用说有些原著的删节版完全破坏了原著的本义,甚至断章取义,讹误百出,仅从阅读的本质(阅读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不是为了知道点知识)来说,我们也是必须要亲近原著的。

当然,青少年阅读的发展又有其不平衡性。同一本书在不同阅读水平的家庭、学校会有不同。比如,同样一本《神奇校车》,阅读早的孩子在学前就可能亲子共读过,而有的孩子上了小学也可能初次接触。所以,对于有些早慧的孩子,思想比较成熟的孩子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书阅读。

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一个观点,阅读,必须循序渐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同一本书,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很不同的。所以,并不是越早接触到一本好书对人生的影响就越好。

保护兴趣

成长比成绩重要,快乐比快跑重要。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目标。让孩子们觉得阅读很有趣,我们的书就选对了。保护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让孩子多读些“无用”之书。

如果孩子对一本游戏书很感兴趣,有些家长会说,那有什么用啊,还不如看本xx书呢!其实,家长,您错了,孩子的视野应该是宽广的,不应只锁定在课本知识的范围。不要随意地给书本下定义,没有什么好与不好,都是相对的,孩子感兴趣就应该是好事。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经常要我给他买书,他喜欢
“快乐酷宝”啊,“植物大战僵尸”啊之类的书,我开始看到那类书是很抵触的,但他每次都乐此不疲,书买来之后可以一口气看完,不看电视,有时候连饭也不吃,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就问我,逐渐的他学会很多词汇和成语。所以,什么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孩子喜欢读的书,尽量满足。当然,家长还是要适当地把关,把握好度。

卢勤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超级经典故事”系列丛书的序言《阅读,从从故事开始》中讲述她一个朋友在引导孩子读书方面的苦恼。这位朋友藏书甚多,当然也为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科普、百科、典籍之类的“有益”读物,但孩子却对这类书从不感冒,但对诸如武侠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之类的“杂”书,孩子却总是读得津津有味。

其实这其中的道理非常浅显:那就是人的一生中可以不知道很多知识,但是绝不可能缺少故事,我们从牙牙学语起,便央求父母给自己讲故事,青少年后要读别人写的故事,到了中老年后,又反复地向别人讲述自己所知道和经历的故事。用心良苦的父母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童年是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特点的经典童话、美丽故事为伴的,这些童话和故事中积淀了人类最朴质的情感和最伟大的智慧,故事里有真善美、故事里也有价值观。在最美好的童年里,灌输多少知识是没有用的,我们万不可在孩子的童年里自以为是地以“有用”为标准对孩子们的阅读进行规划,因为那样做的后果可能是败坏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从此疏远了书籍。

无用之书

不要抱着提高成绩的目的去读书,更不要狭隘到为了写好作文和摘抄“好词好句”去功利地读书,急功近利地读书可能是败坏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如果孩子一旦爱上阅读,作文就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学习成绩也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童年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阅读力就是思维力,思维力就是学习力,学习力就是发展力!

读书目的在于充实思想、丰沛精神、涵养气质,使漫长人生有意思、有意义、有情趣,读书谢绝任何的物质功利心态,尤其不能被金钱铜臭沾染,一旦沾染功利色彩,读书必然成为负担。读书更不是为了找寻“黄金屋”,读书是精神享受,挣钱是生存技能,为了挣钱而读书,其实是在亵渎读书。“许多知识和学问对于人生的作用,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有些甚至永远也看不出来”(冯友兰语)。这些道理应该向孩子们讲清楚,进而引导他们始终以一颗纯粹明澈的心灵对待读书。基于此心态之上的读书、读好书,是最有价值的“青春必修课”,将使孩子们终生受益。

明白的家长都知道,我这里所说的无用之书,实际上是大用之书。所谓的无用,只是说不能立竿见影地对他所学的哪一门课产生直接的效益,很快的提高他的分数。但对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却大有用处。

精神独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通过读书培养独立精神。所谓独立,就是不偏听偏信,不盲从,凡事有自己的主见。用胡适话说,“不以别人的耳朵为耳朵、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不以别人的眼睛为眼睛”。要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培养独立精神有何意义?国家崛起取决于国民崛起,只有当更多人人格独立,精神之树枝叶舒展,生命才会焕发活力追求创新,民族未来才会有希望,国家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赢得更多尊严地位。培养独立精神,读书就要学会消化吸收,既不能当读过随即全然忘却的“漏斗”,也不能做读后照单全收的“书袋”,应在读书中思考,思考中读书,以批判精神与拿来主义汲取书籍精华。

在阅读中形成了独立的精神,再选书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主见,面对“渐花乱欲迷人眼”的各类图书,不会无所适从,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哪些是真正的好书,哪些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伪劣品。

阅读是一件幸福而便宜的事,让我们打开书卷,开始温暖的精神之旅。

2014-01-13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